中美高铁对比:美17年花1280亿烂尾,中国京沪高铁3年通车赚千亿
文 | 普朗鸣
编辑 | 普朗鸣
现在坐京沪高铁,和谐号350公里的时速,从华北穿到华东不过几个小时,可再看美国加州,那边的高铁路工地上,挖掘机还在反反复复挖土方。
这俩高铁项目差不多都是2008年前后启动的,结果17年后差得不是一点半点,同样是建高铁,为什么中美走了两条完全相反的路?这背后不只是效率高低的对比,更是两种做事逻辑的较量。
加州高铁打从立项那天起就没顺过,2008年刚规划的时候,官方说330亿美金就能连起洛杉矶和旧金山,当时不少美国人觉得挺值。
毕竟这俩城市之间的交通需求一直大得很,可谁能想到,这只是烧钱的开始。
17年过去,预算翻了快4倍,涨到1280亿美金了,可工程进度还停在挖土方阶段。
那275公里的路段,别说铺铁轨了,连枕木的影子都没见着,也就偶尔有工程车进出,提醒人这儿还在建设中。
更让纳税人窝火的是,去年联邦政府实在忍不下去,直接砍了40亿拨款,这下没了钱,连土方都挖不动了。
美国交通部之前出过份300多页的报告,把项目里的乱事扒得明明白白,管理团队散得像盘沙,采购流程全是漏洞,本该用在建设上的钱,悄没声息就流进咨询公司和律师的口袋里了。
有工程师私下说,就为了应对地主索赔、环保组织起诉,他们前前后后改了8版设计图,改一次就得重新走一遍审批流程,光律师费就花了20亿。
所以加州高铁不是没钱,而是钱没花在正地方,一个项目要过联邦、州、县三级审批,单环评就能拖5年,听证会开上百场。
地主拿法律当幌子要赔偿,环保组织轮番起诉,人人都想从项目里捞点好处,可没几个人真关心铁轨到底什么时候能铺好。
跟加州高铁的磨洋工比,我们京沪高铁的建设速度,说句基建奇迹一点不夸张,同样是2008年开工,这条1318公里的高铁,只用3年就通了车,总花费2209亿人民币。
按当时汇率算也就220亿美金,比加州高铁最初的预算还少110亿,可我们建成的是连接北京、上海两大经济圈的黄金线路。
现在京沪高铁每天要拉60万人,从北京到上海最快就4小时28分钟,搁10年前,这段路坐普通火车得熬一整晚。
就算是坐飞机,也得提前俩小时去机场赶值机,还得担心延误,高铁就不一样了,不光快,还稳。
你在座椅上放杯水,全程几乎洒不出来,而且它还能赚钱,累计盈利破了千亿,在全球高铁里,能做到盈利的没几个。
能有这效率,靠的不是运气,是一套环环相扣的协作逻辑,从立项到通车,每个环节都像齿轮一样卡得严丝合缝。
发改委快速把项目批下来,不拖泥带水,国铁集团统筹全局,把建设计划拆解得明明白白。
中铁系的央企带着施工队进场,山东段和江苏段同步铺轨,一天都不浪费,地方政府则负责沿线拆迁,3个月就把所有拆迁活儿干完了,没因为利益纠纷停过一天工。
而且这套把劲儿往一处使的模式,不光用在京沪高铁上,其他基建项目也复制过去了。
武汉4年就修了7条地铁线,平均一年快两条,市民出门时间直接缩短一半。
浙江今年也要投7.5万亿搞基建,二季度一下子开工54个项目,其中一个百亿级的芯片厂,从平整土地到设备进场,就用了5个月,换别的地方,单协调国土、电力、环保这些部门,可能就得花一年时间。
有人总说基建是亏本买卖,但京沪高铁用事实打了脸,只要规划得好、协作到位,基建不光能方便老百姓,还能当拉动经济的引擎。
中美高铁的差距,从来不是技术的事,而是做事逻辑不一样,美国追求的程序正义,到了实际操作里,慢慢变成了无限扯皮。
每个部门都想插一手把关,每个群体都想争点利益,最后把项目拖进死循环。
加州高铁的环评,本来是为了保护生态,结果成了拖延的借口,5年里环保组织一次次起诉,项目团队一次次改方案,等方案通过了,预算又涨了,就这么陷在改方案—涨预算—再改方案的怪圈里。
而中国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核心其实是先把目标定下来,再凑资源干,就像建京沪高铁时,所有人的目标都很明确,3年通车,安全高效。
发改委、国铁、施工方、地方政府各干各的活,不搞多余的内耗,这不是说不讲规则,而是把规则简化到能落地。
该批的快速批,该协调的提前协调,该保障的全力保障,把资源都用在刀刃上。
这种逻辑差异带来的影响,不只是高铁上能看出来,美国花14亿美金建1公里地铁,我们用同样的钱能建20公里。
美国花75亿建37个充电桩,我们能建上万个,当美国还在为加州高铁要不要继续给钱吵来吵去,我们已经用建高铁的效率搞新基建了。
浙江的算力中心6个月就建成了,能给几十万家企业提供云计算,深圳的无人机航线覆盖了200平方公里,物流配送快了3倍,上海的智能交通网能实时调控10万辆车,早晚高峰堵车时间少了15%。
其实没有哪种模式绝对正确,但从结果看,我们的模式更适合快速突破瓶颈。
当一个国家需要靠高铁、地铁、新基建拉经济、方便老百姓的时候,赶紧把事办成比没完没了讨论更重要。
毕竟老百姓要的不是开了多少场听证会,是出门能不能顺顺利利坐上快高铁,企业要的不是“预算涨了多少,是货物能不能按时运到目的地。
17年下来,中美高铁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一条成了每天拉60万人、赚千亿的经济动脉,一条成了烧光1280亿、连铁轨都没铺的财政黑洞。
但这不是结束,是新竞争的开始,现在的赛道已经变了,从传统基建转到新基建,从铺铁轨转到搞算力、低空、人工智能。
如果继续搞这么多新基建,会不会像加州高铁那样亏本?其实答案早就在京沪高铁里了。
只要目标明确、协作到位,基建从来不是亏本买卖,京沪高铁3年通车、赚千亿是证明,浙江的芯片厂、武汉的地铁也是证明。
17年的中美高铁对比,不只是告诉我们建高铁要高效,更重要的是做事得找对逻辑。
不管是建高铁、搞新基建,还是平时干别的事,最怕的就是内耗,与其把时间花在争论上,不如把精力放在落地里。
就像京沪高铁那样,先定好目标,再把资源凑到一起,一步一步干,最后不光能方便老百姓,还能拿到意想不到的成果,其实这就是中美高铁给我们最实在的启示,做事找对逻辑,比光喊口号管用多了。
信息来源:
17年耗资160亿美元寸轨未铺,加州高铁是一场骗局吗?--新民晚报
京沪高铁上半年收入210亿元 创历史同期最好--中国经营报
京沪高铁的总投资高达约2209亿元--百度百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