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稿18篇!诺贝尔相关领域论文造假,暴露学术审核大漏洞
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刚聚焦到微小核糖核酸(miRNA)研究,这领域就爆了个大雷,学术不端中的论文伪造在这儿成了重灾区。一篇2018年发表、标题就叫“MicroRNA”的综述文章,引用量已经超2000次,但里面至少18篇引用它的论文都被撤了,更让人在意的是,引用这篇综述的论文里,好多都来自中国的研究机构。
这篇惹事的综述,其实本身没毛病。
它发在爱思唯尔旗下的《过敏与临床免疫学杂志》,作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托马斯・卢和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的马克・罗滕伯格,内容就是总结miRNA在过敏疾病研究里的应用前景,纯纯的正常学术内容。
本来以为这就是篇普通的学术总结,没成想它在谷歌学术上的位置,直接让它成了造假者的“香饽饽”。
只要在谷歌学术搜“miRNA”,这篇文章就总排在第一个,病理学家马克・哈卢什卡说,那些搞论文工厂的人根本不懂miRNA,就知道搜关键词找第一篇引用,他之前评审造假稿件时,就见过好几次对这篇综述的引用。
现在搞学术都图方便,查文献先看搜索前排结果很正常,但没想到这份方便,居然被造假的钻了空子。
合法的研究者引用文献,会看内容跟自己的研究搭不搭、质量怎么样,可论文工厂的人不这么干,他们就用固定的模板,连引用的文献都懒得换,这不等于给自己贴“造假”标签嘛。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卫生署的詹妮弗・伯恩还说,这些造假的说不定已经把这篇综述放进固定模板里了,以后再看引用它的论文,说不定能发现一堆相似的内容。
谷歌学术排名成“帮凶”?造假者专挑搜索第一的文献引谷歌学术的排名机制本来是为了帮研究者快速找到有用的文献,谁能想到反而成了造假的工具。
它的排名会参考引用量、关键词匹配度这些,可论文工厂批量引用这篇综述,又会让它的排名更高,形成个恶性循环,排得越前,造假的越引用,引用越多,排名越前。
2023年谷歌学术其实调过算法,想降低那些“异常引用”文献的权重,可看现在这情况,效果好像不太行。
这事儿也暴露了数字时代搞科研的一个隐患,太依赖搜索工具了,本来工具是为了提高效率,结果现在反而被反过来利用。
要是以后搜索算法不把“引用是否正常”考虑进去,说不定还会有更多正常文献,被论文工厂当成“造假道具”用。
讲完了搜索排名的事儿,再说说那些被撤稿的论文。
“撤稿观察”的戴维・罗伯特・格莱姆斯分析过,引用这篇综述的2000多篇论文里,18篇被撤了。
本来想觉得撤稿率不高,事儿可能不大,但后来发现这些撤稿的原因太集中了,不是数据重复用,就是同行评审有问题,这俩都是论文工厂的典型操作。
论文工厂为了多造论文、少花钱,经常把实验数据、图片甚至文字段落反复用,只要仔细查就能发现破绽。
比如2021年《国际免疫药理学》撤了一篇论文,作者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省妇幼保健院这些机构,他们自己都承认“没充分完成研究就发表了”,这话听着就像研究是编的。
这就是赶工赶出来的“成果”,连最基本的研究流程都没走完,就敢发论文,这学术态度也太不端正了。
而且这些造假论文还爱挑特定期刊投稿,引用这篇综述最多的是MDPI旗下的《国际分子科学杂志》,引用了52次,排第二的是Taylor&Francis的《生物工程》,有39次。
《生物工程》因为清不掉论文工厂的内容,今年早些时候连WebofScience的收录资格都丢了,7月还暂停收新稿子了。
这些开源期刊靠版面费赚钱,为了多收稿子,审查机制放得太松,最后把自己玩脱了,失去收录资格也是活该,毕竟学术圈的底线不能破。
超八成引用来自中国机构?评价体系可能是“推手”格莱姆斯还做了个地理分析,发现引用这篇综述最多的20所大学全在中国,超过八成的引用都来自中国的研究机构。
这比例远远超过了这个领域正常的研究分布,不太正常。
“撤稿观察”试着联系了20位引用这篇综述的作者,最后就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的钮柏琳回了信,他说引用是因为这篇综述简洁,还能清楚说明miRNA在免疫和过敏疾病里的作用,这算是正常引用的情况。
可另外19个人都不说话,在学术不端调查里,这种沉默往往不是好信号。
为啥中国机构的引用会这么集中?其实跟国内的学术评价体系有点关系。
现在不少地方评职称、给奖励,都跟发表论文的数量挂钩,这种要求无意间让论文工厂有了市场。
中国科技部2024年的《学术诚信建设专项报告》里就说,2022到2024年查处的学术不端案件里,六成多是论文造假,其中八成多是为了晋升或者申报项目才造的假。
这种“唯论文”的导向要是不改,论文工厂的需求就一直存在。
有些高校还把发表SCI论文当成评职称的硬指标,比如某省属医学院就要求副主任医师得发两篇SCI论文。
研究者要是达不到要求,可能就评不上职称、拿不到项目,无奈之下,有些人就会走歪路,去找论文工厂帮忙。
本来miRNA研究因为拿了诺贝尔奖,已经成了热门领域,热度一高,也成了造假者的目标。
毕竟热门领域的论文“含金量”看着更高,评职称、拿项目时更有用。
之前CRISPR基因编辑、AI医疗这些热门领域,也都出现过不少造假论文被撤稿的情况,跟miRNA现在的情况挺像。
要想治好这学术不端的毛病,光靠某一方努力不行。
出版商得优化搜索算法,别让异常引用的文献总排前面,期刊得把审查机制弄严点,别为了赚钱放松底线,政策制定者更得改改学术评价体系,别再只看论文数量,多关注研究的质量和实际贡献。
只有这三方都动起来,才能让miRNA这种热门领域,真正用来搞研究、推动科技进步,而不是变成造假者的“逐利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