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压对手、绑定用户,贝索斯如何用模型玩转亚马逊?
说起贝索斯和马斯克,那真是科技圈有名的“欢喜冤家”。开公司像抄作业,穿衣服风格撞款,连找女朋友的口味都差不多,没事还爱在网上互怼几句。
更有意思的是,这俩人还轮流当了十年世界首富。
今天咱不聊马斯克,专门说说贝索斯和他的亚马逊,看看这公司到底是咋做起来的。
从华尔街跳坑搞电商1994年的时候,贝索斯还在华尔街当投行副总裁,拿着高薪挺滋润。
结果一份报告直接把他“砸醒”了,互联网年增长率居然能到2300%。
换别人可能也就惊叹一下,贝索斯却开始琢磨,“在网上卖啥能快点跑通路子?”
他列了一堆问题,商品种类够多吗?沉不沉?标准不标准?买的人多不多?
本来想随便选个品类试试,但后来发现,书居然是最完美的答案。
尺寸统一、重量轻,全美能供货,更重要的是,卖书能攒下有用的数据,有了想法,贝索斯直接辞了职。
当时老板还劝他,“要不先偷偷搞创业,别丢了工作?”但贝索斯没听,他说自己靠“遗憾最小框架”做决定。
我理解这意思就是,要是现在不搞电商,等八十岁了肯定天天后悔。
无奈之下,他开着父亲的旧雪佛兰,装着第一批服务器就从纽约往西雅图赶,亚马逊的雏形就这么上路了。
亚马逊靠“造假”起家?1995年春天,亚马逊上线了,广告喊得挺响,“我们卖100多万本书”。
但当时亚马逊根本没这么多库存,这都是靠系统“造”出来的。
用户下单了,他们再去调货,实在没有就现买,供应商肯定不乐意啊,一本本卖多麻烦。
这时候贝索斯的本事就显出来了,他搞了个“伪十本凑单模型”。
比如有人买《追风筝的人》,系统就自动凑九本冷门书一起下单。
对用户来说,会觉得亚马逊啥书都有,对商家来说,会觉得亚马逊用户连冷门书都买。
就靠这双重错觉,亚马逊一夜之间成了“最全线上书店”。
后来他又搞了评论区,那时候商家都怕差评,贝索斯却反着来,还搞了好评榜和差评榜。
很显然,他把差评当成了反馈,用评论数据筛选商家,交易效率一下就提上去了。
紧接着又上线“猜你喜欢”,用户点开一本书,系统就推三本类似的,这就是最早的推荐算法。
现在抖音、淘宝不都这么干吗?你以为在自由逛,其实每点一下都在告诉系统“你是谁”。
降价逼死对手的狠活三套模型一搭好,亚马逊的“飞轮”就转起来了,商家和用户互相吸引,数据越攒越多。
1997年亚马逊成功上市,才两年股价就涨了40倍。
有了钱,贝索斯就开始降价,他说“赔钱是飞轮的润滑剂”。
本来想靠利润赚钱?但贝索斯偏不,他觉得每便宜一分钱,就能多一个用户,用户多了,进货成本就降了,又能再降价。
他常在会上说,“别担心亏钱,我们不是靠利润赢,是靠对手撑不到我们赔得起的时间。”
我觉得这哪是价格战啊,分明是用时间“耗死”对手。
2005年的时候,美国有家母婴电商Diapers.com起来了。
贝索斯看了眼数据,直接下令,婴儿用品全降30%,免费送尿布,还疯狂补贴新用户。
甚至在Google买了“diapers.com”的关键词,搜这个词第一条就是亚马逊。
搞不清对手当时咋撑的,才半年就资金链断了,融资也失败,最后只能卖给亚马逊,毫无疑问,这就是飞轮转起来的威力。
Prime会员绑住你钱包打遍对手之后,贝索斯又盯上了用户的心理,2005年他推出了Prime会员,79美元一年,能包邮还次日达。
当时高管都反对,说这不是增长工具,是负担,但后来证明,贝索斯又对了。
Prime的核心根本不是物流快,是抓住了用户的“沉没成本”心理。
就算别家东西便宜点、发货快点,你也会犹豫,“我都交了年费,不用不就亏了?”如此看来,用户的主动权早就被模型攥在手里了。
不光对用户,贝索斯对团队也用模型管控。
他要求员工不准用PPT,只能写Word文档,还得控制在六页以内,把背景、目标、风险这些都写清楚。
字节跳动后来也学了这招,不讲流程讲闭环,其实亚马逊才是鼻祖。
贝索斯还不相信所谓的“组织文化”,他只认“Day1”。
这不是说要保持第一天的热情,是要始终敏捷,决策要快,慢了就僵,成本要低,高了就胖。
文档要写,口头说容易扯皮,组织要小,人多了就内斗。
他不觉得文化能让人变好,更信机制能让模型稳定。
现在看亚马逊,你可能觉得它是靠卖货、靠Prime、靠制度起来的,但这些都是表面,它真正的厉害之处,藏在看不见的云计算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