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5 16:24

印度月船2号:差2.1公里软着陆,问题出在发动机?

玉兔2号之前在月球上发现块发绿还带光泽的岩石,网上传得挺邪乎,有人说是外星人的鼻涕。其实中科院早分析了,就是种冲击角砾岩,地球上也能捡到月球陨石,大多是这东西。简单说就是小天体撞月球,把岩石撞融化了,混着各种颗粒冷却后形成的,玉兔看到的那块,就是几十公里外芬森陨石坑撞出来的碎片。

聊到月球探测,就不得不提咱们南边的邻居印度,他们总有点“中国行,我也行”的意思,咱们2007年10月发射了嫦娥1号,印度立马跟进,2008年10月就发射了月船1号,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对标咱们的探月工程。

月船1号:绕月成功却栽在“50℃高温”上印度发射月船1号用的火箭叫“极轨卫星运载火箭”,设计得有点奇葩,一级是固体发动机,周围还捆了6个细得像牙签的助推器,二级换成液体发动机,三级又变回固体的。说实话,这种组合看着就费劲,固体火箭推力是大,但烧得快、效率低,想把探测器送进月球轨道,难度比咱们大多了。

咱们用长征3号乙送嫦娥1号,4到5天就能到月球,月船1号足足走了20天,绕着地球一圈圈转,每次到近地点就开发动机推一把,慢慢把轨道远地点往外挪,靠这种低能量转移轨道才蹭到月球。本来想,慢归慢,能成功就好,没想到这探测器后续还真出了不少事。
月船1号个头不大,1.5米见方,发射时1300多公斤,到月球轨道就剩590公斤了。它带了11台仪器,有印度自己做的,也有美国、德国帮忙的,功能跟其他绕月探测器差不多,拍照片、分析矿物、找水冰。

任务期间还算给力,飞了3400多圈,传回来7万多张月球图像,还摸清了月球表面镁、铝、铁这些元素的分布,甚至为找水冰提供了线索,完成了95%的预定任务,这一点确实得承认,印度当时能做到这样,已经算进步了。
可没想到,2008年11月出了岔子,月船1号飞到太阳和月球之间,同时被两边晒着,内部温度升到了50℃。按理说印度夏天经常有50℃高温,他们该懂怎么应对高温环境,结果探测器的星敏感器先扛不住了,2009年4、5月先后“罢工”。

地面团队只能把轨道抬高到200公里,用陀螺仪临时控制姿态,但陀螺仪误差会越积越大,没了星敏感器校准,到8月29号,月船1号彻底跟地面失去联系。
事后查出来,问题出在温度计算错了,而且发射前的热真空试验没做充分,搞不清他们是没模拟过“太阳-月球双重加热”的场景,还是试验设备不够用,好好一个探测器,就因为这点疏漏提前退场,挺可惜的。

月船1号没做到软着陆,印度不甘心,接着搞了月船2号,目标直接锁定月球南极软着陆,还带了个27公斤的小月球车。这次他们换了更大的“地球同步运载火箭3型”,看着胖嘟嘟的,近地轨道运力能到8吨,但同步转移轨道才4吨,月船2号总重3.8吨,刚好卡着运力上限,还是得靠绕地球慢慢变轨,2019年7月22号发射,直到8月20号才进入绕月轨道。
月船2号:差2.1公里软着陆,问题出在“没长腿”和“不会调油门”月船2号最关键的就是着陆器“维克拉姆”,可这着陆器设计得有点让人捏把汗,它的四条腿是固定的,不能折叠,说是为了减重和可靠,结果就是尺寸受限,而且落到月球上稳不稳全看运气,万一碰到个小坑,很容易就“躺平”了。

更麻烦的是推进系统,咱们嫦娥探测器靠一台变推力发动机,推力能在1500牛到7500牛之间随便调,就像开车能平顺踩油门刹车一样。印度没有这技术,只能用5台800牛的制动发动机加8台50牛的姿态发动机组合,想调推力就得关发动机。比如想减推力,就关掉一台,可关哪台都容易导致受力不平衡,得反复调整姿态,操作起来特别复杂。
9月7号凌晨,着陆器开始动力下降,本来计划稳稳落在月球南极,结果在距离月面仅2.1公里的时候,突然跟地面失去联系。后来分析才知道,可能是制导软件出了错,计算的下降速度不准,加上发动机推力没法精准控制,着陆器姿态偏了,最后没能稳住。

其实月船2号的失败早有伏笔,本来印度跟俄罗斯合作,让俄方做着陆器和月球车,结果俄罗斯后来退出了,印度只能仓促接手,很多技术都是第一次碰,没经验积累。而且他们的深空测控网络也不行,只有3座地面站,月球“下山”后就没信号了,得靠NASA的深空网帮忙,可着陆那天刚好有个站在维护,信号断了两分钟,想救都没法救。
对比咱们国家的探月工程,从嫦娥1号绕月,到嫦娥3号软着陆,再到嫦娥5号采样返回,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为下一步积累经验。

比如嫦娥3号软着陆前,嫦娥2号先去测试了轨道控制精度,各种极端环境试验做足了,才敢放心落月。印度急于求成,跳过了很多验证环节,想直接从绕月跳到软着陆,风险自然高很多。
不过印度也没放弃,后来的月船3号就是在月船2号的基础上改的,加粗了着陆腿,改进了制导软件,还从俄罗斯买了变推力发动机,2023年总算成功软着陆了。说实话,这也能看出来,探月没有捷径,不管是靠自己慢慢攒经验,还是找别人补短板,最终都得把技术落到实处。

总的来说,印度月船系列有野心,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1号的温控失误到2号的2.1公里失败,能看出他们缺的不只是火箭推力,还有系统的技术积累和工程经验。探月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走得稳,咱们国家“稳扎稳打”的思路,或许才是探索太空最靠谱的方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印度月船2号:差2.1公里软着陆,问题出在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