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人不上班经济照转?AI让工作变多余,20年后不缺生产缺分配
试想,若明日突然有一半人无需工作,经济却仍能照常运行,世界将呈现何种面貌?这并非天方夜谭,近期某大学的一篇论文正探讨这一引人深思的问题。该论文核心观点指出,未来人类的工作可能不再是推动世界进步的核心动力,而将转变为一种锦上添花的存在。
当机器几秒制成一件衣物、几分钟组装一辆汽车,AI处理大部分生产流程的效率达到惊人水平时,人类还能从事哪些工作?答案可能是心理咨询、高端服务等辅助型工作——并非AI无法胜任此类工作,而是彼时劳动力严重过剩,使用AI处理这些需要人情味的事务成本反而更高。
这一现象背后,实则隐含着更深刻的哲学命题:若工作既无法创造核心经济价值,也无法带来推动世界的成就感,我们终日忙碌究竟为了什么?
当然,这一问题目前离我们尚有距离——当前AI仅替代基础岗位,有分析指出,机器真正取代半数工作或需20年。但需注意,20年后人口结构变化将导致劳动力总量大幅减少,工作岗位总数或无显著变化,经济的核心议题却将从生产转向分配。
如何理解这一转变?不妨想象一个极端模型:村中设有一台万能机器,可生产所有商品。全村100人中,5人负责管理、5人负责机器维护与研发,剩余90人不参与直接生产却仍需生存。此时需解决两大分配问题:其一,如何将10人创造的财富转移给另外90人;其二,如何让货币在90人内部流通。
答案或许是服务业,尤其是以情绪价值为核心的服务业。简言之,分配时代的服务业将成为财富流通的管道。送外卖、开网约车或算相对体面的劳动形式——毕竟仍是实在的劳动交换;但若这些也被无人机、自动驾驶取代,人类可能需通过“哄人开心”创造价值。
例如为10位核心人才提供私人管家、健身教练、情感陪伴等高价服务,实现财富向下转移;90人内部则通过互相提供理疗、音乐表演、说书、讲故事等服务,推动货币在群体内循环。因此有人调侃:AI时代或将所有人变为“服务者”——此处“服务者”无贬义,指以服务、陪伴、满足他人需求为核心的工作状态。
事实上,每次工业革命后,服务业都会扩张并涨价——生产效率越高,实体商品越廉价,作为分配补偿的人力服务则越昂贵。如今发达国家更换水龙头,零件仅需10元,人工费却高达数百元,或已显现未来趋势。
作为普通人,该如何未雨绸缪?或许可从三方面思考:其一,锤炼服务能力——非简单体力劳动,而是提供难以被机器替代的情绪价值、专业知识或个性化体验;其二,积累资本,投资掌握超高生产效率的头部企业,以小股东身份分享社会财富增长成果;其三,在某一领域做到极致,使自身专业度与性价比远超机器。这听起来现实,却是未来可能的方向。
这个时代或许是人类文明最辉煌的时代,也将是许多人倍感压力的时代。若内心仍存不甘平凡的渴望,肩负无法放下的责任,或许此刻最应重温的便是那四个字:发奋图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