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论坛_华人最大的社区论坛_新天涯社区

查看: 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年级古诗小儿垂钓原文朗读(小儿垂钓全文注释译文)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32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23 14: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二年级古诗小儿垂钓原文朗读(小儿垂钓全文注释译文)内容都在下面,请亲们详细阅读,祝您开心!


古诗小儿垂钓朗读
  胡令能的诗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小儿垂钓朗读,欢迎来参考!
  小儿垂钓
  作者: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映:遮映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
  赏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然后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问道,然后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然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然后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然后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呀!




本文二年级古诗小儿垂钓原文朗读(小儿垂钓全文注释译文)的内容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支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涯论坛_华人最大的社区论坛_新天涯社区  

GMT+8, 2025-8-9 20:44 , Processed in 0.04935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