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7-23 14:15

夏组词有哪些(三年级下册夏字组词大全)

本文夏组词有哪些(三年级下册夏字组词大全)内容都在下面,请亲们详细阅读,祝您开心!


夏在开头夏虫疑
见“夏虫语冰”。
夏簟
夏天用的竹席。
夏南
春秋时陈大夫夏征舒的别名。
夏锄
指夏季的锄地工作。 指夏季锄地的活儿
夏典
夏代典籍。
夏汛
夏季汛期。
夏屋
1.大俎,大的食器。《诗.秦风.权舆》:“于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毛传:“夏,大也。”郑玄笺:“屋,具也。”一说指大屋。参阅孔颖达疏。 2.大屋。
夏礿
1.亦作“夏禴”。 2.谓天子诸侯夏祭。
夏官正
官名。唐宋以来均为司天官属中管四时的官。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宋史.职官志五》。
夏蚕
夏季养的蚕。
夏清侯
竹席的别称。南唐宗室宜春王李从谦仿《下邳侯革华传》作《夏清侯传》,以竹席拟人,因其能祛暑热,故封为夏清侯。见宋陶谷《清异录.陈设》。
夏正
夏历正月的省称。代指夏历。夏以正月为岁首,商以夏历十二月﹑周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见《史记.历书》。秦及汉初曾一度以夏历十月为正月。自汉武帝改用夏正后,历代沿用。
夏翟
1.亦作“夏狄”。 2.羽毛五色的野鸡。
夏槁
1.供夏天食用的干鱼。 2.草木夏天枯死。
夏收
夏代祭祀时戴的一种帽子。
夏季
1.见“夏天”。2.埃及古历一年三季之一,每季四个月,其他两季为冬季和洪水季。
夏首
夏初。
夏节
夏季。
夏家
指夏朝。
夏宗
诸侯夏天朝见天子。
夏耘
夏天锄田除草。 夏锄
夏篆
古代三孤所乘以五彩雕刻为饰的车。
夏月
夏天。
夏侯
复姓。《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有夏侯婴。
夏癸
即夏桀。
夏口
古地名,位于汉水下游入长江处,由于汉水自沔阳以下古称夏水,故名。夏口在江北,三国吴置夏口督屯于江南,北筑城于武汉市黄鹄山上,与夏口隔江相对。
夏条
夏天树木茂盛的枝条。
夏输
缴纳夏税。
夏后启
见“夏启”。
夏璜
美玉名。相传为夏后氏的珍宝,故名。璜,半璧形的玉。
夏熟谷物
秋季播种和在来年春季或夏季收获的谷物。 秋季播种和在来年春季或夏季收获的谷物
夏令营
夏季开设的供青少年或集体的成员短期休息﹑娱乐等的营地,多设在林中或海边。 夏季开设的供集体人员短期休养、娱乐的营地
夏鼎
即禹鼎。相传夏禹铸九鼎以象九州。其上镂山精水怪之形,使人以知神*。参阅《左传.宣公三年》。
夏室
夏朝世室之省称。夏称宗庙为世室。
夏启
1.亦称“夏后启”。亦称“夏后开”。 2.姒姓,禹之子.相传禹命伯益继位为王,禹死后,伯益推让,退隐箕山,启遂继王位,在位九年。 3.后人神化夏启为仙。
夏鲧
即鲧。传说为尧舜时代的部落首领。禹之父。由四岳推举,奉尧命治水,九年未成,被殛于羽山。
夏绿林
又称“落叶阔叶林”。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下的植被类型。由夏季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树种组成。主要分布在西欧、中国东北和华北、日本北部、朝鲜、北美洲东部等地。
夏江城
南唐夏宝松之别号。夏曾隐居庐山,作有《宿江城》诗,因号夏江城。
夏官
官名。《周礼》载周时设置六官,以司马为夏官,掌军政和军赋。唐武则天时,曾改兵部尚书为夏官,不久仍复旧名。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六》。后用为兵部的别称。
夏播
夏季播种。 夏天里播下种子
夏楚
1.古代学校两种体罚越礼犯规者的用具。后亦泛指体罚学童的工具。 2.泛指用棍棒等进行体罚。多用于对未成年者。
夏桀
夏朝末代君王。名履癸。暴虐荒*。汤起兵伐桀,败之于鸣条,流死于南巢。参阅《史记.夏本纪》。
夏卿
1.官名。周以夏官掌管军事,为六卿之一。后遂以夏卿为兵部尚书之别称。 2.官名。南朝梁武帝时,以太府﹑少府﹑太仆三卿为夏卿。
夏装
夏季穿着的生活便装。主要有衬衫、裙子、短裤、裙裤、彩裤、t恤衫等。针织日趋外穿化、时装化,无袖、背心式的上衣和连衣裙也很普遍。面料要求轻、薄、吸湿性和透气性好,多选用丝绸及高支棉布、棉麻布、针织布料等。 夏衣
夏缦
古代卿所乘坐的五采车。
夏氏
见“夏后氏”。
夏禴
见“夏礿”。
夏虫
1.夏天的虫。 2.比喻识见短浅的人。用《庄子.秋水》典。
夏潦
夏季因久雨而形成的大水。
夏葛
1.夏天穿葛衣。 2.指夏天穿的葛衣。
夏畦
1.指夏天在田地里劳动的人。 2.指卑躬屈膝,对人谄媚。
夏令
相传为夏代的月令之书。
夏政
夏朝的﹑政事。
夏禹
夏国之主。颛顼孙,姓如人氏,其号曰禹,亦曰文命。初封夏伯,故亦称“伯禹”。为有天下之号,史称夏禹,又称“夏后氏”。在位八年,后南巡,崩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市)。据传,禹治水,历十年之久,“三过其门而不入”,终于战胜洪水,民得以安。因此他是我国历史上劳苦功高而又最副盛名的国王。
夏宫
即夏台。
夏历
俗称“农历”。阴阳历的一种。以朔望月为基础,以置闰来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接近。平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闰年13个月,全年384天或385天。每月合朔之日,称为初一。月的天数基本能反映月相。中国在采用公历纪年的同时,仍沿用这一传统历法。见“农历”
夏橘
果名。金橘的别称。
夏育
周时著名勇士,卫人,传说能力举千钧。
夏衣
夏季穿的衣服。 夏季穿的衣服
夏仲阳
可以理解为二月出生的,可以意味着。
夏阳酷暑
夏天的太阳,暑气逼人。
夏无伏阴
夏天没有寒冷的气候。
夏水襄陵
夏天江水漫上山陵。
夏日保健
夏日保健意为在炎热的夏日为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防治疾病,所采取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夏语瑶
夏语遥是由Voicemith基于UTAU合成引擎研发的虚拟歌姬。
夏树苍翠
夏若繁花
指夏天就像美丽的鲜花。 寓意:是指夏天万物昌盛、繁荣。
夏裘冬葛
即“冬日之葛”、“夏日之裘”——夏天的裘衣,冬天用葛布制成的单衣。 后用来比喻世事的不断反复变化,并且向着不好的方向发展。
夏威夷
夏威夷州美国唯一的群岛州,由太平洋中部的132个岛屿组成。首府位于瓦胡岛上的檀香山。最早的居民是波利尼西亚人,1778年后欧、亚陆续移来。1795年建夏威夷王国。1898年被美国吞并。1900年归属美国。1959年成为美国的第50个州。今居民以欧、美白人和日本人居多,其次是混血种人、菲律宾人和华人。夏威夷州是美国唯一的群岛州,由太平洋中部的132个岛屿组成。陆地面积为1.67万平方千米。夏威夷属于海岛型气候,终年有季风调节,每年温度约在摄26℃-31℃。位居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亚、美和大洋洲间海、
夏山如碧
描写夏天山景的成语,夏日山里一片碧绿如玉。
夏山如滴
形容夏天的山色明媚。
夏沫之殇
泡沫在夏天总是早早消亡。
夏园
夏园村今属穗东街夏园社区。
夏蛰
夏眠。
夏培
[清]字惠伯。
夏革
革,通“棘”。
夏籥
夏后氏 文舞之乐。
夏鮌
即 鲧。 传说为 尧 舜 时代的部落首领。禹 之父。由 四岳 推举,奉 尧 命治水,九年未成,被殛于 羽山。《吕氏春秋·君守》:“奚仲 作车,苍頡 作书,后稷 作稼,皋陶 作刑,昆吾 作陶,夏鮌 作城。”
夏至点
黄道上最北的一点,夏至这天太阳经过这个位置。
夏蚊成雷
夏天的夜晚里,蚊子的叫声像雷鸣一样。
夏在结尾蛀夏
人至夏季﹐精神倦怠﹐胃纳不佳﹐称蛀夏。蛀﹐用同“疰”。
仲夏
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五月。因处夏季之中,故称。 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五月
族夏
周代乐章名。为钟鼓乐九夏之一。
朱夏
夏季。
诸夏
1.周代分封的中原各个诸侯国。泛指中原地区。 2.指中国。
虞夏
指有虞氏之世和夏代。
游夏
子游(言偃)与子夏(卜商)的并称。两人均为孔子学生,长与文学。见《论语.先进》。
阴夏
向北背阳的宫殿。
迎夏
1.古代祭礼之一。古人以夏和五方之南﹑五色之赤相配应,故于立夏日,天子率百官出南郊祭赤帝,迎接夏季到来。 2.指每逢夏日。
亚夏
柯尔克孜语。万岁。
纁夏
夏之别名。
一夏
1.一个夏季。 2.僧徒以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静修之期,谓之一夏。佛经中称为安居。见《翻译名义集.众善行法安居》。
休夏
1.谓夏日休闲。 2.指暑假。
玄夏
谓大殿。
歇夏
犹歇伏。
消夏
谓避暑。 避暑;用消遣方式度过夏季
销夏
消夏。解暑﹐避暑。
西夏
朝代名。1038年,党项族领袖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今宁夏银川东南)。因在宋的西北,历史上称为西夏。与宋、辽、金多次发生战争。1227年为蒙古所灭。
晩夏
夏末。指农历六月。
送夏
1.谓送别夏天。 2.旧俗嫁女之后,逢夏季赠送夏令用物给女与婿,谓之“送夏”。 3.指农家于夏忙结束后走访亲友。
肆夏
1.古乐章名。 2.泛指宴饮﹑迎送宾客之乐。
暑夏
炎热的夏季。
首夏
始夏,初夏。指农历四月。
盛夏
夏季最炎热的时候。夏天最热的日子盛夏酷暑农夫小民,盛夏力作。——宋. 苏轼《教战守》一般得春景天,雨后,刮东风,才有海市。于今正当盛夏,岂不是空想?——《海市》
时夏
夏季。
僧夏
1.指僧尼受戒后的年数。夏,夏腊。 2.本谓僧尼于夏日就禅刹挂单,引申指寺庙。
半夏
1.药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长柄,初夏开黄绿色花。地下有白色小块茎,可入药,生用有毒,内服须限用。 2.稻品种名。详“半夏稻”。 3.仲夏。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有《半夏小集》。
长夏
1.指阴历六月。 2.指夏日。因其白昼较长﹐故称。
楚夏
南楚和诸夏。
大冠子夏
指汉代杜邺。
大夏
1.周代“六舞”之一。相传本为夏禹时代的乐舞。 2.指夏季。 3.古国名。音译巴克特里亚(Bactria)﹐也叫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我国汉代称之为大夏。 4.古城门名。在洛阳﹐魏明帝所造。 5.国号。东晋十六国之一。匈奴族赫连勃勃所建﹐也称夏﹐为吐谷浑所灭。 6.国号。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称王后﹐国号称大夏。 7.国号。宋时党项族李元昊国号亦称大夏﹐史称西夏﹐为蒙古成吉思汗所灭。 8.大厦。
度夏
过炎热的夏天。如:在度假胜地度夏。
陔夏
古乐章名。《九夏》之一。古代宴饮终了时奏。
方夏
指中国﹐华夏。与“四夷”相对。
害夏
苦夏。人体对夏季气候不适应,表现为精神倦怠,食欲不振,以至于身体消瘦。
广夏
1.亦作“广厦”。 2.高大的房屋。
函夏
《汉书.扬雄传上》:“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函夏,函诸夏也。”后以“函夏”指全国。
槐夏
指夏季。槐树开花在夏季,故称。
黄农虞夏
黄帝﹑神农﹑虞舜﹑夏禹的合称。
畿夏
古指以京畿为中心的我国中原地区。
季夏
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六月。 夏季的最末一个月,即农历六月
旌夏
古时乐舞所用的大旗。
结夏
佛教僧尼自农历四月十五日起静居寺院九十日,不出门行动,谓之“结夏”。又称结制。
京夏
犹华夏,谓全国。
解夏
佛教语。谓僧尼一夏九旬安居期满而散去。
雷夏
古泽名。即雷泽。其地当今山东菏北面黄河南岸。
两夏
见“两厦”。
蛮夏
蛮夷与华夏。泛指边远地区和中原地区。
梅夏
指初夏。因梅熟于夏初,故称。
纳夏
古乐章名。九夏之一。
南夏
泛指我国的南部。
齐夏
古乐章名。九夏之一。
破夏
1.佛教语。僧人在夏季三月须安居静修,谓坐夏;坐夏期内出外谓“破夏”。 2.入夏。
染夏
染五色。
溽夏
湿热的夏天。
三夏
1.旧称阴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合称三夏。亦指夏季的第三个月。 2.三个夏季,即三年。 3.古代乐曲《肆夏》﹑《韶夏》﹑《纳夏》的总称。 4.农业劳动中夏收﹑夏种﹑夏管的总称。
三伏盛夏
指夏天最热的时候。
以夷变夏
中华文明被西方文明所渗透、同化,多用于对目前全盘西化,失去传统的担忧。
高楼大夏
高大的房子。指高耸的楼房。
疰夏
1.中医指夏季长期发热的病,患者多为小儿,多由排汗功能发生障碍引起。症状是持续发热,食欲不振,消瘦,口渴,多尿,皮肤干热,天气越热体温越高等。
暮夏
夏之暮,夏天将尽的时候。
夏在中间小夏侯
称汉夏侯建。建幼学今文《尚书》于夏侯胜﹐后复学于他人﹐左右采获﹐自创门户﹐儒林称之为“小夏侯”﹐以别于胜。其说称“小夏侯氏学”﹑“小夏侯尚书”。
半夏稻
稻子的品种名。
冬虫夏草
真菌的一种,寄生在鳞翅目昆虫的幼体中,被害的幼虫冬季钻入土内,逐渐形成菌核,夏季从菌核或死虫的身体上长出菌体的繁殖来,形状像草,所以叫冬虫夏草。可入药。简称虫草。
大夏侯
指汉经学家夏侯胜。
解夏草
解夏之日,诸僧取生茆拟作释迦成道时之吉祥草,坐于其上而行解夏之法,然后以之分赠施主,以示分福之意。
华夏九州
九州,又名赤县神州,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自战国以来即成为古代中国地理范围的代称。 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禹贡》可能是战国后期学者所作。而周代没有徐州和梁州。其代指的地理范围在汉代以后以前基本稳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个地理范围约略相当于汉地。五岳五镇四渎都在九州这个地理范围内,九州这个地理范围是在汉代确立,其范围一直稳定至1912年才发生变化。
盛夏三尺
一代杂交种,雌花节位低且多,瓜条膨大迅速、长势及分枝性强,瓜条浓绿色且顺直,瓜柄短,肉厚,种腔小,单瓜重约200克,瓜尾不起肚,品质优,脆甜爽口,瓜长约33-35厘米,相对耐热、耐冷、耐病,因黄瓜作物本身性喜温暖,高温期栽培较易发生各种病害,所以平地夏季栽培应当谨慎。
康夏卖书
做人做事,应该秉持诚信,不可利用大家的善心与情怀,做出苟且之事,欺瞒大众。
夷夏之防
中国古代主张严格民族界限、尊崇华夏、鄙薄其他民族的理论。具体表现为对异族人保持警觉、防备,还有禁止与外族通婚等。禁止我方先进文化传入外族,也警惕外族风俗对我方的影响干扰。
仲夏之夜
仲夏指的是夏季的第二个月,农历4月入夏,仲夏即指农历5月。因处夏季3个月的中间,故称之。4月又谓初夏,6月酷夏或其他。仲夏夜就是指仲夏的一个夜里。
初夏知鸣
初夏知了鸣叫,意思是初夏到了。
华夏儿女
现指中国各族人。
阿夏幽谷 [ā xià yōu gǔ]
神灵居住的地方。
仲夏登高
农历五月去爬山。
华夏子孙
中国人的后代。
春诵夏絃
见“春诵夏弦”。
常夏姓
常夏氏复姓是一个多源流的姓氏群体,既古老又新形化。
台风夏浪
越南北部一个海湾名。
宁夏
《宁夏》是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8年9月1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俭。
结夏安居
安居的首日,称为结夏;结束之日称为解夏、过夏。安居旨在严禁无故外出,以防离心散乱,因此是一种自修自度的观照功夫,是养深积厚,是自我沈潜的修行。今之一般佛学院的生活便是夏安居、冬安居。
浅色夏末
追着夏天的尾巴,看着天边傍晚的流霞回忆着夏天的美好时光。指依恋夏天的感觉,浅藏心中。
冬暧夏凉
冬天温暖,夏天凉快。
今夏米
在古代的朝鲜 种在高山以北的山阴的稻田因为晒不到阳光,而收成比较慢。
炎炎夏日
指的是烈日炎炎的夏天。
春末夏初
谷雨到立夏节气间。
时至夏末
到了秋初夏末。
夏的成语子夏悬鹑
鹑:鹑鸟尾秃有如补绽百结。指子夏生活寒苦却不愿做官,衣服破烂打结,披在身上像挂着的鹑鸟尾一样。形容人衣衫褴褛,生活困顿却清高自持,安贫乐道。
用夏变夷
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小冠子夏
指汉代杜钦。比喻眼睛不好的人。
夏雨雨人
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夏虫语冰
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夏炉冬扇
夏天生火炉,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夏鼎商彝
夏代的鼎,商代的彝器。泛指古董。
夏虫朝菌
意为夏虫活不到冬天,菌类朝生暮死。比喻极短的生命。
夏日可畏
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
夏五郭公
《春秋》一书中,“夏五”后缺“月”字,“郭公”下未记事。比喻文字脱漏。
五冬六夏
犹言不论寒暑。不管什么时候。 冬夏不分,比喻不论季节五冬六夏,他都去烧炭
无间冬夏
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同“无冬无夏”。
无冬无夏
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不论冬夏,指一年四季他无冬无夏总是很早起床
霜凋夏绿
犹言冬去春来。指时光的流逝。
商彝夏鼎
夏商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
三冬二夏
犹言三两年。
春诵夏弦
诵、弦:古代学校里读诗,只口诵的叫“诵”,用乐器配合的叫“弦”。原指应根据季节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后泛指读书、学习。
春去夏来
春天过去,夏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春天过去,夏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春去夏来年复年,生歌死哭长相守
冬裘夏葛
裘:皮衣;葛:葛。泛指。
冬日夏云
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
冬温夏清
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指人子孝道。亦泛称冬暖夏凉。
广夏细旃
高大的房屋,精致的氈毯。指居住条件优越。
秋行夏令
令:时令。时已秋季,还在做夏令的事。指不合时令。
春夏秋冬
指四季或一年。
郭公夏五
《春秋》一书中,“郭公”下未记事,“夏五”后缺“月”字。比喻文字脱漏。
严霜夏零
零:凋零。由于受寒霜摧残,夏季的草木都凋零了。比喻无道的君王恣意暴虐。
夏屋渠渠
夏:通“厦”;渠渠:高大的样子。形容房屋高大而深广。



本文夏组词有哪些(三年级下册夏字组词大全)的内容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支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夏组词有哪些(三年级下册夏字组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