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组词有哪些(三年级下册辞字组词大全)
本文辞组词有哪些(三年级下册辞字组词大全)内容都在下面,请亲们详细阅读,祝您开心!拼音 “cí” 辞组词辞字在开头的词语
辞证
犹口供。
辞藻
修饰文词的典故或华丽的词语等:辞藻华美。
辞章
①诗、词、文章的总称:好辞章、数术、天文。②文章的写作技巧,包括语言、章法、风格等:拙劣的辞章必然使内容受到损害。
辞语
1.文辞﹔言辞。 2.指口供。
辞意
1.辞官退隐的意愿。 2.言辞或文辞的意思。
辞源
大型词典。商务印书馆1915年出版。1958年全面修订。1979年起分四册出版修订本。词目以古汉语语词、典故及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为主,共九万七千零二十四条。1988年出缩印本,合订为一册。
辞推
拒绝﹐推却。
辞论
言谈议论。
辞退
1.辞官退职。 2.告辞﹐告退。 3.解聘﹔解雇。 4.辞去﹐谢绝。 停止雇用;解雇
辞听
谓听取诉讼之人的陈述。
辞穷
谓因理亏而无言可答。
辞谢
①婉言推辞: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②道歉: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辞逊
1.言辞谦逊。 2.辞谢推让。
辞屈
谓理屈辞穷。
辞歇
犹解雇。
辞训
文辞的训释。
辞位
辞去职位。
辞貌
言语和姿态。
辞世
1.避世﹐隐居。 2.逝世﹔去世。
辞卸
辞去(职务)。
辞行
谓远行前向人告别。 出门远行前向亲友等告别
辞要
犹结盟。
辞书
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的总称。 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的统称
辞面
当面辞别。帝王出征时辞告父庙﹐为尊亲的礼仪。
辞禄
辞去爵禄。
辞令
应酬对答的话:外交辞令|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社交、外交场合中得体的应对言辞;口才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人忠厚,不善辞令
辞役钱
宋时﹐乡里的保正为免除差役﹐向县吏交纳的一种钱款名。
辞辇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成帝游于﹐尝欲与倢伃同辇载﹐倢伃辞曰﹕‘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后因以“辞辇”为称颂后妃之德的典实。
辞岁
旧俗农历除夕﹐亲友间互相拜谒祝福﹐家人叩拜尊长互祝平安等﹐谓之“辞岁”。
辞味
文辞的意味。
辞气
1.语气﹔口气。 2.文章的风格。 3.辞锋﹐辞采。 4.言辞﹔谈吐。
辞谒
因辞别而谒见﹐拜别。
辞青
旧俗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结山﹐于郊外饮酒﹐谓之“辞青”。又称登高。
辞堂
指母亲或祖母去世。
辞去
1.辞别而去。 2.去世的婉辞。 3.辞掉﹐请求解除(自己的工作)。
辞免
请求辞官免职。
辞典学
研究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等各类辞书的性质和类型及其编纂的原则和技术的学科。
辞爵
1.谓辞让奉养之酒。 2.犹辞官。
辞吐
犹谈吐。
辞对
答对﹐应对。
辞臣
文学侍从之臣。
辞指
见“辞旨”。
辞格
1.诗文的格调或风格。 2.修辞学术语。指积极修辞的各种修辞格式。 修辞方式之一。亦称“修辞格”
辞笔
1.文笔﹐文章。 2.指公文信札。
辞手
作诗填词的能手。
辞职
1.辞去官职。 2.泛指辞去职务。 辞去所担任的职务他向上级提出了辞职要求
辞阻
犹推辞。
辞观
谈吐仪表。
辞惮
因胆怯而推辞。
辞工
辞掉雇工;雇工辞掉工作。如:她一气之下,辞工另寻他主了。
辞旨
1.亦作“辞指”。 2.文辞或话语所表达出的含义﹑感彩和风格。
辞领
辞谢或领受。
辞博
富于文才﹐知识广博。
辞别
分别﹔告别。 临行前向亲友等告别
辞赋
文体名。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形式上继承《楚辞》的一些特点,但较多运用散文手法。
辞决
辞诀﹐诀别。
辞达
谓文辞或言辞的表述明白畅达。
辞致
文辞或言辞的情致意趣。
辞活
辞工。
辞见班
京官放外任﹑地方官进京﹐在朝廷辞别﹑谒见天子时自行序班﹐不与百官同列﹐谓之“辞见班”。
辞费
说废话﹔罗唆。
辞案
文牍﹐文书。
辞疾
犹辞病。
辞灵
出殡前亲友向灵柩行礼告别。
辞状
1.说话的内容。 2.犹口供。
辞官
辞去官职。
辞伏
招供伏罪。
辞劳
因怕辛劳而推却。
辞调
1.诗文的声韵。 2.。
辞出
1.谓口供中检举﹑告发(别人)。 2.辞别走出。
辞给
有口才﹔言辞敏捷。
辞力
文辞的功力。
辞醴
因醴酒不设而辞去。典出《汉书.楚元王刘交传》﹕“初﹐元王敬礼申公等﹐穆生不耆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及王戊即位﹐常设﹐后忘设焉。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设﹐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将钳我于市。’”后因以“辞醴”指不受官爵。
辞布
谓市场上为钱物而引起的争讼。
辞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刘真长﹑王仲祖共行﹐日旰未食。有相识小人贻其餐﹐肴案甚盛﹐真长辞焉。仲祖曰﹕‘聊以充虚﹐何苦辞?’真长曰﹕‘小人都不可与作缘。’”后以“辞餐”为拒与小人结交之典。
辞拒
辞让拒绝。
辞诰
诰辞。指上古朝廷诏策之辞。
辞林
1.著述之林。指诗文的总汇。 2.旧时亦用作称颂文人饱学的敬词。
辞恉
辞旨。
辞宗
辞赋作者中的宗师。亦泛指受人敬仰的文学家。
辞理
指文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辞馆
1.指北宋朝廷设立的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职掌图籍之编校及国史的编修﹐任职人员一般从文学之士中考选。 2.旧谓塾师辞职。
辞客
指诗人。
辞任
辞去职务、工作等。
辞医
意为以言词或文章疗灸人世间之弊病。
辞工难
时近年底,一些工厂和企业为了留住工人,往往使出扣留、扣留工资、对中层实行“株连”等做法。
辞愬
见“辞诉”。
辞生
入殓前,孝眷为亡者准备的最后一次告别餐宴。
辞竈
旧俗称送灶神上天为“辞灶”。在腊月廿三或廿四日。清 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一:“礼,夏祀灶,今以季冬。虽与古异,实本功令,乃云灶神於是月二十四日,上天言人功罪,设糕餳酒脯之属以送之,名曰辞灶。愚诬之甚,盖惑於晦日上天之説,遂误以祠为辞耳。”参见“送灶”。
辞澡
指修饰文词的典故或华丽的词语等。精妙的词汇;辞令。
辞字在结尾的词语
哀辞 [āi cí]
古代专用于哀悼死者的一种文体。多用韵语:《欧阳生哀辞》。
作辞
1.谓称美其言辞。 2.告辞,告别。
缀辞
1.撰写文章。 2.赘辞,多余的文辞。
赘辞
1.亦作“赘词”。 2.多馀无用的话。 3.说多馀的话。
转辞
婉转的言辞。
颛辞
专为一身称颂之辞。颛,通“专”。
专辞
谓众口一词。
铸辞
见“铸词”。
置辞
1.亦作“置词”。 2.措词。 3.指申辩。 4.指修辞技巧。
直辞
1.亦作“直词”。 正直的言词。
执辞
谓话别。
卮辞
1.亦作“卮词”。 2.谓随和人意,无主见之辞。
枝辞
1.亦作“枝词”。 2.《易.系辞下》:“中心疑者其辞枝。”孔颖达疏:“中心于事疑惑,则其心不定,其辞分散,若闲枝也。”后因以“枝辞”谓非主要或浮华的言词。
助辞
见“助词”。
诈辞
诡诈的言辞。
轧辞
委曲之辞。
诏辞
1.传达君主的辞命。 2.指君主的命令。
躁辞
激烈的言辞。
约辞
措词卑约。
语辞
1.诉讼之辞。 2.文言虚字。
幼妇辞
1.亦作“幼妇词”。 2.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臼’八字……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絶;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絶妙好辞也。”后泛指极好的诗文。
谀辞
1.亦作“谀词”。 2.谄媚的言辞﹔奉承话。
狱辞
1.亦作“狱词”。 2.犹供词。 3.决狱之辞。
游辞
虚浮不实的言辞。
优辞
1.褒美之辞。 2.优语,优人在演戏中戏谑之语。
溢辞
1.亦作“溢词”。 2.过分的言辞。
义辞
正义之辞。
*辞
1.亦作“*词”。 2.邪僻荒诞的言论。 3.放荡猥亵的言词。
音辞
1.言谈;辞令。 2.文词。 3.音调歌词。
易水辞
见“易水歌”。
要辞
指核实的供辞。
有辞
有怨言;有正言相告。
一辞
1.犹一言。一句话或一个字。 2.谓异口同声。 3.一面之辞。 4.告辞,辞别。
爻辞
指说明《易》六十四卦各爻象的文辞。如“初九:潜龙勿用。”“初九”是爻题;“潜龙勿用”就是《干》卦初爻的爻辞。
繇辞
1.亦作“繇词”。 2.卦兆的占词。繇,通“籀”。
演辞
演词。
妍辞
优美的词句。
言辞
说话所用的词句:~尖刻。 ~恳切。也作言词。
逊辞
1.言语恭谦。亦指谦恭的言辞。 2.谦让推辞。
衍辞
多余的辞藻。
训辞
训教之言。
虚辞
浮夸不实之言。
雄辞
气魄宏大﹑才情横溢的言论或文章。
兴辞
1.起立辞谢。 2.犹告辞。
愻辞
谦恭之辞。
巽辞
见“巽词”。
修辞
运用各种语文材料或各种表现手法修饰文字词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使之准确、鲜明、生动。 修饰文辞;作文;亦指文辞或修饰文辞
邪辞
1.亦作“邪词”。 2.不合正道的言论。
炫辞
炫耀辞藻。
小辞
短小的诗词。
飨辞
古代祭死者时,向代表死者受祭之尸的祝告之辞。飨,通“享”。
谑辞
见“谑词”。
析辞
玩弄词句。
诬辞
见“诬词”。
文辞
文章的词句形式:文辞简约。
委辞
1.辞却。 2.犹致词。
习辞
谓能言善辩,长于辞令。
温辞
情意恳切的言词。
衔辞
谓携带书信。
无愧辞
诚信而没有言不由衷的话。
挽辞
见“挽词”。 哀悼死者的词章、语句
五辞
1.亦作“五词”。 2.谓诉讼时原告被告双方的述词。《书.吕刑》:“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孔颖达疏:“凡断狱者,必令囚之与证,两皆来至,囚证具备,取其言语……乃据辞定罪,与众狱官共听其辞,观其犯状,斟酌入罪,或入墨﹑劓,或入宫剕。”一说,犹言五听。孙星衍疏:“五辞,即五听也。《周礼.小司寇》职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托辞
1.借口。 2.指找借口。 3.推托之辞。 找借口予谓此反间也,否则托辞以逐客也。——文天祥《指南录.自序》托词谢绝
吐辞
1.亦作“吐词”。 2.发言。亦谓写作诗文。
伪辞
虚假的言辞。
象辞
《周易》解释卦象与爻象之辞。
外辞
1.泛指显豁之辞。 《穀梁传·隐公三年》:“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内壤。闕然不见其壤,有食之者也。有内辞也,或外辞也。”锺文烝 补注:“‘有’之疑为内辞,其辞最微……‘或’之疑为外辞,其辞较著。”
叹辞
见“叹词”。
谈辞
1.亦作“谈词”。 2.言词。
孙辞
1.谦逊的言辞。孙,通“逊”。 2.犹遁辞。故意掩饰本意或避开正题的话。孙,通“逊”。
同辞
1.谓用语﹑称号相同。 2.犹言异口同声。意见一致。
颂辞
赞扬或祝贺的文词。
素辞
质朴的语言。
说辞
1.亦作“说词”。亦作“说词”。 2.言辞。 3.辩解或推托的理由。 推辞或辩解的理由
诉辞
诉状。
题辞
1.文体名。标明全书要旨,并对作品表示赞许,进行评价或叙述读后感想。性质与序﹑跋相似,大都用韵文体裁,通常放在卷首。汉赵岐有《孟子题辞》。 2.为表示纪念或勉励而题写的文字。 3.泛指所写的诗文。
矢辞
见“矢词”。
恕辞
开脱或原谅的言辞。
饰辞
1.修饰言辞﹑文辞。 2.托辞掩饰。 3.指虚浮不实之辞。
诗辞
诗和辞赋。
深辞
1.诚挚的言辞。 2.执意辞谢。
尚辞
1.崇尚言辞。 2.指重文辞。
慎辞
谓出言慎重。
伤辞
古时为相识者死亡而作的哀辞。
散辞
指移置句外的词语。
色辞
神态和言词。
三笠辞
日本人阿部仲麿,字三笠,奈良时代来唐,将归,作《望月歌》,世称《三笠辞》。
按辞 [àn cí]
检举之辞。
陂辞
邪僻不正的言论。
毕辞
尽所欲言。
白纻辞
即白纻词。
被辞
配上歌辞。
辨辞
辩说的言辞。辨﹐通“辩”。
禀辞
旧指官员赴外地任所前﹐谒见长官请示辞行。
卜辞
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期﹑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
陛辞
1.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 2.面见皇帝辞官。
避辞
避退辞让。
贬辞
1.亦作“贬词”。 2.贬低﹑指责的话。亦指含有贬义的词。
辩辞
辩解的话。也作辩词。 辩驳的言辞
别辞
诀别之辞。
才辞
才气辞章。
察辞
谓审察言辞的真伪虚实。
昌辞
宏丽的文辞。
谄辞
阿谀奉承的言辞。
长辞
1.长别﹐永远离开。 2.死亡的婉辞。
成辞
现成的语言。
谶辞
见“谶词”。
朝辞
谓大臣外任﹐入朝叩辞帝王。
摛辞
1.亦作“摛词”。 2.铺陈文辞。
呈辞
见“呈词”。
楚辞
总集名。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注。原收录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西汉淮南小山等人的辞赋十六卷,后王逸补入己作一卷,成十七卷。主要作者为屈原。作品具有浓郁的楚地地方色彩和语言特征,富于抒情性。后世将此种文体称为“楚辞体”,因其中以屈原《离*》一篇最著名,故又称为“*体”。是与《诗经》并列的中国古典诗歌两大源头之一。 书名。西汉刘向辑。为*体类文章的总集。收录有屈原、宋玉、王褒、贾谊、严忌等人的辞赋及刘向自己的作品《九叹》,共计十六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
出辞
1.出外时辞行。 2.吐辞;说话。
措辞
也作“措词”。表达时选用词句:措辞严厉|说话时要注意措辞。
诞辞
荒诞不经之辞。
答辞
1.亦作“答词”。 2.表示谢意或回答时所说的话。
祷辞
祷文。
淡辞
谓口才敏捷善辩。
二辞 [èr cí]
二话,指不同的意见。
典辞
典雅的文辞。
断辞
1.亦作“断词”。 2.《易》中决断吉凶之辞。 3.泛指决断吉凶的言辞。 4.今甲骨学家亦称殷墟卜辞中决定吉凶之辞为断辞。
敦辞
治词,措词。
发语辞
文言助词的一种﹐用于一篇或一段文章的开头。
遁辞
1.亦作“遁词”。亦作“遁辞”。亦作“遁词”。 2.指理屈辞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贰辞 [èr cí]
谓改变过去的话。
反辞
1.犹转告。
费辞
1.亦作“费词”。 2.多费言词;饶舌。 3.多馀的言词;废话。
奉辞
1.谓奉君主之正辞。 2.谓行告别之礼。
服辞
见“服词”。
浮辞
1.虚浮不实的话。 2.浮泛多馀之辞。
告辞
(向主人)辞别:我怕耽误他的时间,谈了一会儿就告辞走了。
高辞
见“高词”。
嘏辞
1.古代祭祀时,执事人(祝)为受祭者(尸)致福于主人之辞。 2.泛指祝福或祝寿之辞。
鲠辞
刚直的言辞。
古辞
1.指古乐府诗。 2.泛指古诗。
苟辞
1.谄媚之言。 2.随便推辞。
固辞
〈书〉坚决推辞:固辞不就。
卦辞
见〖彖辞〗(tuàncí)。 《易经》中说明各卦意义的文辞
构辞
组织文辞。
冠辞
古代行冠礼时的祝词。
恒辞
习用的语词。
鼓辞
见“鼓词”。
瑰辞
见“瑰词”。
好辞
动听的言辞;佳句;妙语。
过辞
1.亦作“过词”。 2.过头话;过当之言。
贺辞
1.亦作“贺词”。 2.表示祝贺的话。
宏辞
1.亦作“宏词”。 2.制科名目之一,始于唐,宋﹑金等朝亦相沿。制科,科举时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
华辞
1.华而不实的话。 2.华丽的文辞。
黄绢辞
见“黄绢词”。
诙辞
戏谑之辞。
交辞
犹交谈。
激辞
激烈的言辞。
集辞
犹成文。
急辞
古文辞中的促急之词。常省文,有时隐含斥责之意。与“缓辞”相对。
假辞
1.亦作“假词”。 2.托词。
嘉辞
优美的言词。
蹇辞
忠直之言。蹇,通“謇”。
醮辞
古行冠礼时,父斟酒给儿子饮时的祝辞。
郊辞
古代天子郊祭天地神祇的祝辞。
教辞
命令。
讦辞
抨击﹑激切之词。
刻辞
镂刻于金石之上的文辞。
进辞
犹进言。
尽辞
说尽要说的话。
口辞
言辞。
控辞
请求辞免。
剧辞
见“剧词”。
决辞
1.亦作“决词”。 2.表示确定语气的助词。与“疑辞”相对。
款辞
犹供词。
絶命辞
1.见"絶命词"。词语出处见“絶命词”。
考辞
1.亦作“考词”。古核官吏成绩的评语。 2.谓考虑选取恰当的辞句。
抗辞
1.高深的言论。 2.犹严辞。
亢辞
1.谓以直言相对。 2.愤激之辞。过头话。
恳辞
恳切辞让。 恳切辞让
谲辞
离奇怪异之辞。
礼辞
按照礼节辞谢;辞谢。
利辞
敏捷巧辩之辞。
联辞
联缀辞语。
乐辞
歌词。
俪辞
也作“丽辞”。对偶的文辞:对语俪辞。
谩辞
欺诳的言辞。
慢辞
1.亦作“慢词”。 2.不恭敬的言词。
蔓辞
冗长繁琐的言辞:不为蔓辞。
令辞
美好的言辞。
媚辞
阿谀奉承的言语。
麻辞
1.亦作“麻词”。 2.委任宰相的诏书。
乱辞
1.荒谬的言论。 2.篇末总括全篇要旨的话。
面辞
当面告辞。
铭辞
见“铭词”。
琦辞
奇异的言辞。
挠辞
1.亦作“挠词”。 2.屈服的言词。
弄辞
戏谑之辞。
昵辞
1.亦作“昵词”。 2.极亲昵的言词。
酿辞
芜杂之辞。
片辞
1.亦作“片词”。 2.简短的言词。
逆辞
指违背礼数的言辞。
偶辞 [ǒu cí]
1.亦作“偶词”。 2.对偶之词语。
篇辞
犹篇章﹑文章。
强辞
1.亦作“强词”。 2.无理强辩之词。
剖辞
即判词。
挈辞
谓传达的辞命。语本《穀梁传·襄公十一年》:“行人者,挈国之辞也。”范宁 注:“行人是传国之辞命者。”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又 子服敬叔 进弔书于 滕君,固知行人挈辞,多被翰墨矣。”
切辞
恳切的言词。
遣辞
见“遣词”。
谦辞
1.谦虚的言辞。 2.谦让﹔推辞。 表示谦恭的言辞
曲辞
1.亦作“曲词”。邪僻之词;阿谀之词。 2.含义隐微之词。 3.谓隐微其词。
清辞
清雅的文辞。
赡辞
谓善于言辞。
权辞
亦作“权词”。 随机应变之词。
冗辞
谓不当而无用的言辞。
三辞
犹三让。
丐辞
一种在论理学上,把尚待证明的结论包含在前提中,使人只要承认了前提便不能不承其结论的论证方式。
何辞
什么言辞?
僞辞
虚假的言辞。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又使 徐福 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三国志·魏志·卫臻传》:“权 恃 长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伪辞耳。”章炳麟《序种姓下》:“至 唐 则有赐姓蛮夷降虏……故 乌石兰氏 自更曰乌,以援枝鸣,虽 韩愈 依违其间,夷汉互贸,伪辞兹沓,昭穆无质,官氏自此而庙濯自彼,其不蘖芽于 豪州 受命之世灼灼也。”
讬辞
1.谓以言辞嘱托。
宂辞
亦作“冗辞”。谓不当而无用的言辞。
巵辞
亦作“巵词”。谓随和人意,无主见之辞。清 戴名世《丁丑房书序》:“无用之巵辞,不切之陈言,无所得入乎其间。”清 梁章鉅《北东园日记诗》:“一纸巵词何足算,三年五度遣 杨枝。”
白鸠辞
白鸠辞借猛禽与的形象,批判统治者的表里不一,口实行非,不劳而获,贪婪残*,高傲不群。
筮辞
筮辞为卦辞和爻辞的总称。
説辞
1.言辞。《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善为説辞。”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武昌起义后清方动态》:“儘先选用道 刘承恩,善於説词,胆识俱壮,即委令赴 鄂 宣諭。”
澹辞
谓口才敏捷善辩。
世辞
奉承、恭维。
辞字在中间的词语
修辞学
语言学的一个学科,研究如何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及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亦省称“修辞”。
修辞格
指各种修辞方式,如比喻﹑对偶﹑排比等。
楚辞体
文体名。起于战国时楚国,以屈原的《离*》为代表。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字句较长,形式也较,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又名“*体”。
包含辞字的成语
属辞比事
原指连缀文辞,排比事实,记载历史。后泛称作文纪事。
在所不辞
决不推辞(多用在冒险犯难)。 坚决前往赴任,毫不拒绝推诿纵然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与世长辞
辞:告别。和人世永别了。指去世。 婉指去世终因病情恶化,与世长辞了
隐约其辞
隐约:不明显,不清楚。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隐约:不明显,不清楚。形容故意含糊其辞,不说清楚 使白太夫人,谓欲礼佛行也者,迎抵会城卒岁,无功为亲者讳,故隐约其辞不尽也。——清. 平步青《倪文正公与弟献汝二书》
溢美之辞
溢:水满外溢,引申为过分。过分吹嘘的话语。亦作“溢美之言”。
以辞害意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义不容辞
容:允许;辞:推托。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为了道义、大局,不能推辞
一诺无辞
一口答应,没有二话。
一辞莫赞
赞:赞美。没有一句妥贴的赞美话能表达。形容诗文写得极好。
以文害辞
指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
修辞立诚
原指君子要注重文化修养,做到立身诚实。后多指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万死不辞
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死亡一万次也甘心情愿承担重任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三国演义》
不辞劳苦
辞:推托;劳苦:劳累辛苦。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 虽然劳累辛苦,也不推辞。多形容工作勤奋
不辞而别
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
辞穷理尽
辞:文辞;穷:完,尽。无话可说,无理可辩。
辞微旨远
辞:文词,言词。微:隐蔽,精深。旨:意思,目的。言词隐微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辞金蹈海
比喻不慕富贵,慷慨有气节。
辞尊居卑
辞:推却。不受尊位,甘居卑下。
辞致雅赡
辞致:文辞的意境和情调;赡:充裕。指文辞的立意和情调高雅脱俗。
过甚其辞
指话说得过分,不符合实际情况。 说话过分夸大,不符合实际情况
含糊其辞
话说得不清不楚,含含糊糊。形容有顾虑,不敢把话照直说出来。
何患无辞
何患:哪怕;辞:言辞。哪里用得着担心没有话说呢?常与“欲加之罪”连用,表示坏人诬陷好人时,无端捏造罪名,还说得振振有词。
假以辞色
假:给;辞:言辞;色:神色。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
径廷之辞
径廷:即“径庭”,门外路和堂外地,指相距极远;辞:话语。相相去甚远的偏激的廉洁。
口谐辞给
指言辞诙谐敏捷。
绝妙好辞
辞:同“词”,文辞。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
理不胜辞
道理不能胜过文辞。指由于不善于推理立论,尽管文辞丰富多彩,道理并不充分。
情见乎辞
见:通“现”;乎:于。情感表现在言辞当中。
义不得辞
义:道义;得:得到;辞:推托。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本文辞组词有哪些(三年级下册辞字组词大全)的内容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