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泰科技控股安世风波:想让本国企业接手,但没用,客户不追随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闻泰科技与荷兰安世半导体的 “控制权之争” 持续发酵。这场始于地缘政治干预的风波,不仅打乱了安世的正常运营,更让欧洲汽车、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的供应链陷入动荡 —— 而荷兰政府试图推动本土企业接手安世的计划,正面临着 “客户不追随” 的核心难题。从收购到崛起:闻泰与安世的 “六年共赢”安世半导体的起点颇具分量:其前身为恩智浦标准产品部门,2017 年独立后总部设于荷兰奈梅亨,专攻分立器件、逻辑器件及功率器件,年产能达百亿颗级别,核心客户涵盖苹果、博世、特斯拉等全球行业巨头,产品更是汽车电子的 “命脉”—— 刹车系统、动力控制等关键环节若缺少其芯片,将直接陷入停摆。
闻泰科技对安世的布局堪称 “步步为营”。2018 年,公司通过中闻金泰及其他投资者,以 114 亿元人民币拿下安世上层基金 33.66% 股权;2019 年 3 月,又以 “股份 + 现金” 方式收购合肥裕芯 74.46% 股权,作价 199 亿元;2020 年,通过股份、现金与境外贷款组合,先后收购安世剩余 23.77% 和 1.77% 股权,累计投入超 340 亿元人民币,最终实现对安世的全资控股。
收购后的安世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运营效率显著提升,近五年为荷兰贡献 1.3 亿欧元企业所得税,2024 年 10 月更是还清所有债务,进入无债运营状态。在细分市场上,其小信号二极管、晶体管、ESD 保护器件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车规级 PowerMOS 和逻辑 IC 位列全球第二,成为全球半导体领域不容忽视的力量。
从供应链布局看,安世形成了 “欧洲造晶圆、中国做封装” 的高效模式:德国与英国工厂负责晶圆生产,中国东莞工厂承担封装测试环节,且东莞工厂的产能占比超 70%。这种分工既优化了成本与技术协同,更让欧洲车企形成深度依赖 —— 多年来生产线均匹配安世产品规格,供应链稳定性早已固化。
地缘政治突扰:从美国施压到荷兰 “冻结” 动作平静的合作在 2024 年底被打破。2024 年 12 月,美国商务部将闻泰科技列入进出口管制实体清单,限制其获取美国技术与产品。由于闻泰持股超 50%,安世作为子公司也被 “牵连”,正常运营首次面临外部干预。
2025 年 6 月,美国进一步向荷兰施压,明确提出 “安世若想申请豁免,需更换中方 CEO 张学政”,试图通过人事变动切断中国企业对安世的影响力。面对美国压力,荷兰政府最终选择妥协:2025 年 9 月 30 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援引《物资供应法》发布部长令,冻结安世全球 30 多家实体的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变动,期限长达一年,理由牵强地定为 “防范治理失误导致供应中断风险”。
10 月 7 日,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未开庭审理便裁定:暂停张学政在安世控股及半导体业务的董事职务,将闻泰香港子公司裕成控股 99% 股份托管给独立第三方,并指定外籍独立董事掌握决定性投票权 —— 一系列动作直指削弱中方对安世的控制权,且相关措施需待 10 月 6 日口头听证后再定,程序上的 “仓促” 引发广泛质疑。
中国商务部迅速作出反制。2025 年 10 月 4 日,中方宣布禁止安世产品从中国出口,直接击中安世供应链 “要害”。此后,安世东莞工厂在国庆后启动减产模式,实行 “上四休三” 并严格限制出货;欧洲工厂虽能继续生产晶圆,但缺少东莞的封装环节,成品交付彻底卡住。更混乱的是,安世全球销售副总裁(中方人员)被撤职,导致运营协调陷入停滞,全球业务雪上加霜。
为了给干预行为 “找补”,荷兰政府还向客户散布 “安世中国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不符合规定” 的言论,但始终未能提供任何证据。对此,闻泰科技在 10 月 12 日发布公告,直指荷兰的做法是 “地缘政治干预”,违背欧盟市场经济原则与公平竞争精神,严重扰乱企业决策与资源配置,并宣布启动法律程序,争取复议以维护自身权益。
欧洲供应链 “地震”:车企慌了,工厂停了
荷兰的干预很快引发连锁反应,欧洲多个行业的供应链首当其冲。在汽车领域,大众、沃尔沃、日产等车企长期依赖安世的车规级芯片,且生产线经过多年优化,早已与安世产品深度绑定。若要切换供应商,需重新完成认证与测试,周期至少数月 —— 这意味着一旦断供,车企将面临停产风险,而停产带来的经济损失绝非小数目。
不止汽车行业,德国商报指出,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医疗、国防等领域均大量使用安世芯片,此次控制权风波直接 “震动” 了欧洲关键产业的供应链安全。以英国曼彻斯特工厂为例,受托管与人事变动影响,工厂运营已陷入停摆,员工离职率大幅上升,管理真空持续扩大,进一步加剧了供应链的不稳定。
面对质疑,荷兰政府辩解称 “行动是为了经济安全,不针对中国,与美国无关”,但时间线的巧合让说辞难以成立:6 月美国施压,9 月底荷兰便动手,前后间隔仅 3 个月,外界普遍认为其是在配合美国的 “穿透规则”,试图夺回安世控制权以讨好盟友,同时 “保住” 本土资产。
接盘计划遇阻:客户不追随,荷兰算盘难打响
这场风波的最新焦点,落在了荷兰试图推动本土企业接手安世的动作上。2025 年 10 月 28 日,英国《金融时报》援引闻泰科技发言人的表态称,荷兰政府明显有意让一家新的荷兰本土企业接手安世,但 “无论谁来接盘,都注定失败”—— 核心原因在于 “客户不会跟着新公司走”。
客户黏性的背后,是多年积累的信任与协同。安世与全球客户合作已久,从产品设计、渠道布局到售后服务均形成成熟体系,客户最看重的是供应稳定性与技术匹配度。新东家若接手,需从零开始建立信任,而对于汽车、医疗等对供应链安全性要求极高的行业,客户绝不会轻易冒切换供应商的风险。
更关键的是,东莞封装产能 “不可复制”。安世 70% 以上的封装测试依赖东莞工厂,新接手企业短期内无法重建同等规模的产能;而欧洲车企库存有限,一旦因封装环节缺失导致断供,生产线将立刻停摆。闻泰科技强调,若中国业务与欧洲切断,安世将丢掉大部分后端产能,重建产能不仅需要巨额资金,更需漫长时间,客户自然不愿为此承担风险。
为了给接盘计划 “铺路”,荷兰方面还放出匿名消息,称 “中方团队想掏空安世,将技术和公司转移到中国,还计划裁员 40% 并关闭曼彻斯特工厂”。但这些说法均无任何文件或证据支撑,荷兰政府也未能拿出实质性依据。事实上,安世被收购六年来,技术转移属于正常商业行为,东莞工厂不仅雇佣本地员工,还为中国地方经济贡献了税收,所谓 “掏空” 说法毫无事实基础。
荷兰经济部曾公开表示,正推动本土企业与投资机构组建联合体,通过股权收购或技术合作,将安世核心业务迁回本土。但现实是,安世在全球细分市场市占率领先,供应链重构将导致成本大幅飙升;即便客户愿意尝试切换到英飞凌、安森美等其他供应商,也需要适应期,且未必能匹配原有技术规格。
目前,欧洲企业的不满情绪已开始显现 —— 越来越多欧洲企业向荷兰政府施压,要求恢复安世正常供应,避免因供应链断裂造成更大经济损失。而闻泰科技则坚持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同时采取 “薪酬国内支付、结算使用人民币” 等方式,绕开安世总部干扰,维持核心业务运转。
这场由地缘政治引发的控制权之争,本质上是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协同的破坏。荷兰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抢夺企业控制权的做法,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更让自身陷入 “既讨好不了美国,又得罪了客户” 的尴尬境地。最终,市场规律与客户选择,或许才是决定安世未来的关键力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