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3 14:40

美国无人僚机实现半自主,首次腾空惊艳全球,中国如何破局?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当一架无需驾驶员操控、仅靠半自主系统就能完成起飞、飞行与返航的无人机,在加州测试场的天空划出弧线时,全球航空与军事领域都忍不住驻足。
美国空军协作作战飞机(CCA)项目又添关键成果,安杜里尔公司的YFQ-44A无人僚机10月31日完成首飞。
这架被寄予厚望的 “空中伙伴”,不仅比通用原子公司的 YFQ-42A 晚了一个多月,更带着 “半自主化” 的核心突破登场。

有人惊叹美国在无人作战领域的推进速度,也有人好奇:在这场以 “速度与技术” 为关键词的空中竞赛里,中国又该如何找到自己的破局之道?
美国空军在一封邮件声明中揭开了 YFQ-44A 首飞的细节:试飞地点选在加州测试场,这处常年承担美军新型装备试验任务的场地,见证过无数军工技术的迭代。

作为美军 CCA 项目的重要参与者,安杜里尔与通用原子两家公司,如今正共同书写着 “从概念到首飞不足两年” 的研发纪录。
这样的速度,即便放在全球军工领域,也算得上是 “快车道” 水平,要知道,传统有人战机的研发周期往往长达十年以上。
而无人僚机凭借模块化设计与软件驱动的特性,正将装备迭代的节奏大幅加快,这种 “快速试错、快速迭代” 的模式,或许会成为未来军事装备发展的新范式。

美国空军部长特洛伊・梅因克在声明中的一句话,道破了这场竞争的核心逻辑:“这一里程碑证明了竞争如何推动创新并加速交付。”
确实,从 CCA 项目的推进轨迹来看,两家公司的 “比拼” 从未停歇。
作为项目第一阶段(增量 1)的两款核心设计,通用原子的 YFQ-42A 今年 8 月底率先完成首飞,而安杜里尔的 YFQ-44A 则在 9 月时因软件问题宣布延迟。

当时公司高管特别强调,首飞必须实现 “半自主化” 目标,这份对技术标准的坚持,既体现了企业对自身研发实力的自信,也暗示着美军对无人僚机的核心需求:不仅要 “能飞”,更要 “会自己飞”。
如今,YFQ-44A 的首飞终于交出了 “半自主化” 的答卷,安杜里尔在新闻稿中特意强调了一个细节:“YFQ-44A 并非设计为遥控飞机,我们从未采用过这种操作模式,从首飞开始至今始终如此。”
这句话看似简单,实际背后藏着无人作战理念的变革,以往的无人机多依赖操作员通过操纵杆、油门进行远程控制。

而半自主化系统则相当于给无人机装上了 “初级大脑”,能自主完成滑行、起飞、规避障碍等基础动作,甚至在复杂环境中调整飞行路径,这种能力对于未来高强度空战至关重要。
毕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留给操作员反应的时间可能只有几秒,无人机的 “自主判断” 能力,或许就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安杜里尔创始人帕尔默・拉基此前的一句话,让外界看到了这款无人机的技术底气:“我的工程师告诉我,如果我们按下按钮…… 这架无人机将起飞、飞行并安全返回。”

这种 “一键操控” 的背后,是软件系统的深度赋能,安杜里尔透露,YFQ-44A 的半自主软件完全由公司自主开发,这意味着其在后续升级时能更灵活地适配美军需求。
比如融入多机协同、数据共享等功能,相比之下,通用原子在 8 月完成的 YFQ-42A 首飞,还没有采用半自主技术,仍以传统遥控模式为主。
两款机型的技术路径差异,既展现了企业对 “无人僚机” 的不同理解,也为美军后续选择提供了更多参考。

有趣的是,在 YFQ-44A 首飞后,通用原子公司发言人 C・马克・布林克利并没有表现出 “竞争对手” 的敌意,反而大方祝贺:“这是一个规模较小的航空细分领域,双方都有朋友和职业联系。看到他们的努力获得成功令人欣慰。”
这种看似 “温情” 的互动,实则反映了军工领域的特殊生态,尽管在订单上是竞争对手,但在技术研发、供应链协同上却可能存在合作空间。
毕竟对于美军而言,无论是 YFQ-42A 还是 YFQ-44A,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 CCA 项目落地,形成规模化作战能力,而两家公司的技术探索,都在为这一目标积累经验。

从整个 CCA 项目的规划来看,美国空军的 “野心” 正在逐步清晰。
按照计划,美军预计 2026 年授予首轮竞标生产设计合同,而增量 1 阶段的采购数量目前虽未明确,但空军官员此前透露的 “100 至 150 架” 区间,已经勾勒出该项目的初步规模。
不过,一个关键问题仍悬而未决:美军最终会选择 YFQ-42A、YFQ-44A,还是两者混合采购?这个答案,或许要等到后续测试中才能揭晓。

毕竟在军事装备采购中,技术先进性只是考量因素之一,成本控制、维护便利性、与现有装备的兼容性,同样会影响最终决策。
比如 YFQ-44A 的半自主技术虽先进,但如果后续维护成本过高,或与美军现有指挥系统适配难度大,也可能面临调整。
除了已首飞的两款机型,CCA 项目的竞争格局还在不断扩大,上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宣布计划 2027 年前完成自研 CCA 原型机试飞。

这家在战斗机领域拥有深厚积累的企业,一旦入局,很可能会带来新的技术突破;而波音公司本月早些时候也透露,正在设计倾转旋翼无人机僚机,专门用于支持陆军直升机舰队。
这种 “海陆空协同” 的研发思路,意味着美军的无人僚机项目不仅局限于空军,未来可能会形成多军种联动的格局。
这种 “多点开花” 的态势,既体现了美国军工企业对无人作战市场的看好,也暗示着全球无人僚机领域的竞争将愈发激烈。

说到无人僚机,就不得不提它在未来空战中的定位,传统空战中,有人战机是绝对核心,但随着技术发展,无人僚机正逐渐成为 “战力倍增器”。
它们可以承担侦察、电子干扰、对地攻击等危险任务,减少有人战机的伤亡风险;也可以与有人战机协同作战,形成 “1 架有人机 + 多架无人僚机” 的作战单元,大幅提升整体战力。
比如在执行空袭任务时,无人僚机可以先抵近目标区域进行侦察,干扰敌方雷达系统,甚至吸引防空火力,为有人战机开辟安全通道。

而 YFQ-44A 的半自主化能力,正是为这种 “协同作战” 打下基础,当多架无人僚机同时执行任务时,半自主系统能减少对操作员的依赖,让指挥中枢更专注于整体战术规划。
不过,技术突破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少挑战,比如半自主系统的可靠性,就是一个关键问题,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如何确保无人机不被干扰、不出现误判?
再比如数据安全,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如何传输、存储、加密,避免被敌方窃取?

另外,成本控制也是一大难题,虽然目前还没有公布 YFQ-44A 的具体造价,但从美军过往装备采购情况来看,先进技术往往意味着高昂成本,如何在保证性能的同时降低造价,实现规模化采购,仍是美军需要解决的问题。
回到最初的疑问:面对美国在无人僚机领域的快速推进,中国该如何破局?其实,中国在无人机领域早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从彩虹、翼龙系列察打一体无人机,到近年来亮相的高超音速无人机,都展现了较强的研发实力。
但与美国 CCA 项目聚焦的 “半自主协同作战” 相比,我们还需要在几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加强自主软件系统研发,提升无人机的半自主、全自主能力,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

二是推进有人机与无人僚机的协同技术验证,构建适合中国空军的协同作战体系;三是注重成本与性能的平衡,探索规模化生产的路径,确保装备能快速形成战斗力。
当然,竞争并非唯一主题,技术的发展最终还是为了维护和平,无人僚机的出现,既可能改变未来战争形态,也可能在反恐、救灾等非军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在地震救援中,无人僚机可以快速抵近灾区,提供实时影像,帮助救援人员制定方案;在森林防火中,无人僚机可以携带传感器,监测火情变化,及时传递信息。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在无人技术领域的探索,都应该朝着 “服务人类共同利益” 的方向发展。
美国 YFQ-44A 的首飞,无疑为全球无人僚机领域注入了新的动力,也让我们看到了技术创新对军事装备发展的推动作用。
对于中国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需求,持续突破核心技术,相信我们也能在无人僚机领域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为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贡献更多力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国无人僚机实现半自主,首次腾空惊艳全球,中国如何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