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3 14:39

业绩狂飙却遭抛售!微软777亿营收背后,2000亿蒸发真相扎心了

2025年10月29日,科技巨头微软(MSFT.US)交出了一份堪称“炸裂”的202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
这份覆盖7-9月的成绩单上,总营收同比暴涨18%至777亿美元,每股收益3.72美元,双双超过华尔街预期的756亿美元和3.68美元,AI业务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
但诡异的一幕发生了:财报发布后,微软盘后股价直接跳水3.7%,市值短暂蒸发超2000亿美元。
一边是超预期的业绩狂欢,一边是资本市场的用脚投票,这场反常操作让无数人摸不着头脑:微软到底哪里不对劲?

1、要搞懂市场的反常反应,得先明白这份财报的含金量有多高,微软的增长完全靠AI撑起来,三大业务板块集体发力,堪称全面开花。
智能云部门是绝对的“压舱石”,营收309亿美元同比增长28%,超出市场预期的302.5亿美元。
其中核心的Azure云计算业务,剔除汇率影响后大涨39%,不仅连续六个季度加速增长,还把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亚马逊AWS增速只有16.89%,谷歌GCP也才28.06%。
Azure的爆发全靠AI赋能,其AI服务收入同比飙升157%,OpenAI相关应用数量翻倍,小型语言模型Phi的下载量都突破了2000万次。

商业应用部门也不示弱,营收330亿美元同比增长17%。
这背后是CopilotAI助手的大获成功,诺华等大客户已经部署了超过4万个Copilot席位,企业用户的使用强度环比增长60%以上。
而且Copilot让用户付费意愿大幅提升,每用户平均收入比传统Office套餐高不少,留存率更是超过85%。
顺带提一句,LinkedIn靠着AI优化的招聘算法,付费招聘收入也增长了21%,中小企业客户突破150万。
就连增速相对平缓的个人计算部门,也交出了营收138亿美元、同比增长4%的成绩单。
动视暴雪的整合立了大功,Xbox内容和服务收入增长61%,其中53个百分点都来自动视暴雪,《使命召唤21》发布首日就创下GamePass订阅纪录,现在XboxGamePass用户稳定在4000万。
年初推出的Copilot+PC也卖得不错,全球出货量突破200万台,占合作伙伴PC总出货量的15%。
更关键的是,市场需求完全不愁,微软手头没完成的订单(RPO)已经接近4000亿美元,其中60%会在未来12个月内确认收入,30%在12-24个月内兑现,短期增长有十足保障。
从行业大环境看,2025年全球企业AI支出预计突破1200亿美元,其中生成式AI占比45%,微软显然踩中了最大的风口。

2、业绩明明这么能打,股价为啥反而跌了?答案藏在“烧钱”的投入里,投资者怕的不是现在不赚钱,是未来的回报看不到头。
财报显示,微软Q1的资本开支高达349亿美元,同比暴涨74%,比上一季度多花了109亿美元,这些钱主要花在哪了?
一半用来买GPU、CPU等核心硬件,另一半砸在了数据中心建设上。
要知道,谷歌、Meta也在疯狂砸钱,四大科技公司Q1合计资本开支达771亿美元,同比增长64%,一场“算力军备竞赛”已经打响。
这么疯狂的投入,直接导致一个问题:净利润增速跟不上营收增速,Q1微软净利润277.47亿美元,同比只增长12%,比营收增速慢了6个百分点。
更让投资者揪心的是,微软还得为OpenAI的亏损买单,这一季度因为OpenAI的亏损,产生了41亿美元的投资亏损。

投资者的担忧不是没道理,AI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周期通常要3-5年,远长于传统云服务的1-2年,现在微软砸了这么多钱,能不能如期收回成本还是个未知数。
巴克莱银行分析师就直言,Azure39%的增速虽然稳健,但可能没达到部分投资者的乐观预期,高投入下的回报效率还得观察。
更麻烦的是,钱花出去了,算力还是不够用,微软自己都在财报里承认,截至9月30日,AI基础设施的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98%,部分区域的客户需求都没法及时满足,甚至可能导致客户流失。
原本计划2025财年末实现算力供需平衡,现在得推迟到2026年下半年,这意味着,就算有再多订单,短期内也接不住,增长会受到明显制约。

3、除了投入与回报的矛盾,微软还面临着四大风险,这也是资本市场态度谨慎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合作关系的不确定性,和OpenAI的绑定是微软AI战略的核心,但修订后的合作协议里,微软不再拥有优先购买权,OpenAI已经和甲骨文合作共建“星门计划”数据中心,可能会分流部分高端算力需求。
虽然OpenAI承诺未来数年在Azure上投入2500亿美元,但资金到位节奏和使用效率都存在变数。
更关键的是,OpenAI的非营利性部门掌握着最终战略决定权,要是双方在技术路线上出现分歧,微软可能拿不到最新的AI模型。

其次是反垄断监管的压力,欧盟正在调查Teams与Office的捆绑销售,微软提出的让步方案如果被接受,将在全球范围内执行,预计每年会影响约12亿美元的营收。
美国这边也不省心,FTC虽然撤销了对动视暴雪收购案的诉讼,但还保留了追溯审查的权利,理论上存在要求拆分的可能,这些监管风险不仅影响短期营收,还会制约长期战略布局。
第三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亚马逊AWS正在疯狂反扑,计划2025年新增100万台GPU服务器,还推出了对标GPT-4的模型,目标夺回市场份额。
谷歌也把Gemini模型和GCP深度整合,吸引了大量开发者,增速已经提升到28.06%。
在企业应用市场,Salesforce、Adobe等厂商也在加速AI布局,推出针对性解决方案,直接和微软抢客户。
最后是供应链和汇率的问题,全球高端GPU产能高度集中,英伟达等供应商的交货周期长达6-9个月,就算微软签了长期协议,也很难跟上需求增速。
而且数据中心建设还受土地、能源、人力限制,欧洲地区的审批周期都延长到18个月了。
另外,微软国际业务收入占比达58%,美元升值让这一季度营收少了8亿美元,净利润少了3亿美元,汇率波动成了不可忽视的变量。

4、虽然市场反应冷淡,但微软的基本面其实没那么糟,未来的走向关键看“平衡”二字。
短期来看,增长的确定性很强,4000亿美元的未完成订单会在两年内逐步转化为收入,第二财季营收指引795-806亿美元(中值800.5亿美元)也高于市场预期。
如果2026年上半年算力短缺能缓解,Azure增速有望冲到45%以上,Copilot的持续渗透也会带来稳定增长。
中期来看,微软需要优化资本支出结构,提高GPU等资产的使用效率,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算力成本。
同时还要深化行业解决方案,在金融、医疗等领域推出定制化AI产品,扩大Copilot的开发者生态。
动视暴雪的整合也会进入深水区,预计2026年能贡献100亿美元以上营收。
长期来看,微软能不能在AI时代站稳脚跟,取决于技术突破和商业化能力。
目前微软已经构建了“模型-算力-应用”的AI生态,订阅制模式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研发投入也持续加码(Q1研发支出168亿美元,同比增长22%),自主研发的AI芯片性价比也比传统硬件高2倍以上。
如果能成功从“云服务提供商”转型为“AI解决方案提供商”,未来5年营收翻倍不是没可能。
对于投资者来说,有三个指标值得重点关注:Azure的算力利用率、Copilot的升级转化率和ARPU增速、资本支出的投资回报率。
这三个数据直接决定了微软的短期业绩和长期潜力。

说到底,微软这场“业绩飘红股价下跌”的闹剧,本质是AI时代科技巨头的成长烦恼。
一边是AI革命带来的巨大机遇,一边是基础设施投入、监管压力、市场竞争带来的多重挑战,市场担心的不是微软现在不赚钱,而是砸出去的真金白银能不能换来持续的增长。
微软的故事还在继续,这场“算力军备竞赛”没有捷径可走。
对于微软而言,现在最关键的是找到“投入强度”和“盈利质量”的平衡点,既要守住AI时代的先发优势,又要让投资者看到清晰的回报前景。
而对于整个科技行业来说,微软的经历也给出了一个重要启示:AI时代的竞争,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生态整合、成本控制、合规应变能力的综合较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业绩狂飙却遭抛售!微软777亿营收背后,2000亿蒸发真相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