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3 11:32

安世后续:海外资产算不清、订单或换人民币,半导体行业要变天?


最近半导体圈热议的安世半导体风波,牵动着产业链上下游和投资者的神经。
作为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企业,它近期遭遇的资产冻结、管理权变更、出口受限等一系列变故,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危机应对,更折射出地缘政治交织下,科技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复杂处境。
借着安世投资者沟通会披露的关键信息,我们不妨梳理清楚事件脉络,看看这家企业如何在风浪中稳住阵脚,也聊聊背后给整个行业带来的思考。

一纸清单引发的连锁反应半导体行业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商业领域,其发展始终与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紧密相连,安世此次陷入困境,源头是9月底美国BIS发布的一份清单。
9月29日,这份清单将安世100%持股的灵山公司纳入其中,按照清单的认定标准,全资子公司的身份让安世被“穿透”列为清单企业,这一认定成为后续一系列变故的导火索。
仅仅一天后,也就是9月30日,荷兰相关部门依据冷战时期遗留的《物资法》,冻结了安世全球范围内除中国地区之外的全部资产、IP权益以及人员调配权限。

突如其来的管控让企业管理层猝不及防,随即联合相关人员以公司进入紧急状态为由提起上诉,试图保住核心管理权,但10月6日法院出具的初步裁决,最终还是导致管理权被实质性剥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0月4日商务部出台的出口管制措施,给安世的海外业务再添一道难题。
要知道,安世70%-80%的封测产能集中在中国境内,产品直接出口通道的受限,让其长期依赖的全球分销模式瞬间面临梗阻。这一连串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
当下半导体作为战略性核心产业,早已成为各国产业竞争与博弈的焦点,供应链安全更是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安世的遭遇,正是这种全球产业格局下企业面临的典型挑战。

国内产能撑起供应“生命线”面对内外双重压力,安世的应对展现出了务实的布局眼光,而此前多年积累的国内产能,成为此次抵御风险的关键支撑。
从产能分布来看,安世的全球化布局早已暗藏“后手”:海外市场方面,德国汉堡等工厂拥有每年约120万片八寸晶圆的产能,国内市场则有鼎泰临港的12寸晶圆厂,月产能达3万片,折算成八寸等效产能后,年产能接近80万片。
再加上10%-20%的第三方外发产能,且这部分产能大多集中于国内及台湾地区,国内与海外产能已形成接近50:50的均衡格局。

为了保障客户供应不中断,安世迅速调整交付策略,对于博世等直供大客户,通过对接其中国区主体完成产品交付,再由客户自行分发至全球各地,针对渠道结构更复杂的代理商客户,则分步骤推进沟通,逐步打通国内交付流程。
截至投资者沟通会召开时,主要汽车消费类大客户的合作已全部理顺,国内在手订单依然保持充裕状态。
东莞工厂的生产未受明显影响,持续正常推进,欧洲工厂也仍在向国内稳定供应晶圆,临港工厂的产能目前已爬坡至月产两万多片,这些举措共同构筑起供应链不中断的核心防线。

安世的这场应急应对,为行业提供了不少可借鉴的思路,对于半导体这类重资产、长周期的产业而言,突发风险面前,能否快速切换经营重心、激活本土产能储备,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提前构建“内外双循环”的产能布局,不仅能有效抵御地缘政治带来的不确定性,更能应对各类突发状况,这种布局思路,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科技企业的战略选择。

行业变局下的思考与启示尽管国内供应暂时稳住了局面,但安世面临的不确定性依然不少,目前海外资产冻结、管理权变更等核心问题,已超出企业自身可控范围,最终解决方案的落地,还需要等待更高层面的沟通与协调。
而年报审计中海外资产能否正常并表、新订单结算是否会切换为人民币、部分海外客户是否会因供应波动出现减产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安世事件的发生,再次为整个半导体行业敲响了供应链安全的警钟。
长期以来,全球半导体产业形成的精细化分工体系,正在被地缘政治、政策变动等因素持续冲击,供应链重构已成为不可逆的行业趋势。

对于国内半导体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安世的经历充分说明,只有牢牢掌握核心产能、搭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
值得关注的是,安世在危机中依然能稳住大部分客户,背后是其长期积累的产品竞争力与客户信任。
但这也提醒行业内企业,在全球化经营中,单纯依靠技术和产品优势已不足以应对所有风险,必须建立更具弹性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同时提升对政策变动的敏感度和反应速度。

结语接下来,安世能否在四季度推动核心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仍有待观察。
但这场风波留给行业的思考远未结束: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如何在全球化布局与自主可控之间找到平衡?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体系?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单个企业的发展命运,更将影响整个半导体产业的未来走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世后续:海外资产算不清、订单或换人民币,半导体行业要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