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3 00:26

是什么原因让中国相机从百花齐放到万马齐喑的 国产相机还有春天吗

现在一说到中国相机,大家是不是都有一种黯然神伤的感觉,作为一个生产大国与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居然没有一个可以国产替代属于自己的相机品牌。想当初,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中国相机也有过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时候,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相机行业现在这种万马齐喑的惨状,我们的国产相机还有春天吗?这篇文章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可以这么说,中国相机是伴随着新中国成立而发展起来的。朝鲜战争过后,国家进入大力发展经济阶段,全国各地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新中国相机从无到有的标志是1955年北京大来精机厂仿制苏联卓尔基旁轴相机也就是中国首台135相机“大莱”。除了仿制苏联的,还有仿制德国的。那个时代属于工业2.0年代,主要是机械工业。因此那时工业的高精端都是看德国,就是苏联的相机也是来源于德国蔡司的技术。

机械工业最大的特点是制造的产品都看得见,摸得着,因此制造与仿制也相对容易,这个时期工业产品的精细度更多取决于工人的技术水平,这一点对于聪明的国人来说,不再话下。缺机床,就靠手工锉磨;缺图纸,就拆一台苏联或德国老机子量着做。到了大干快上的1958年,全国涌现了“蓝天”“友谊”“孔雀”等120相机,以及“紫金山”“晨光”等35mm单反相机。那个时候,国人对中国相机的前景充满了希望,国家也为此专门进行了扶持。不过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的特殊印记,那就是当时的中国面对的只是国内市场,并没有开放,只是关起门来自己搞,所以没有受到外界冲击。造成了中国相机当时不太真实的繁荣。

转折出现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时期,那时国外来的东西如潮水般涌进国门。让大家看到了,国内相机与欧洲相机的差距有多大。但这只是技术工艺方面的不足,并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进入九十年代后,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此时,世界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也就是工业3.0时代,相机行业则进入了数码时代,这之后的中国相机除了面临外来品牌之争,更是被技术迭代所碾压。此时的相机的差异不再只是制造工艺上的差异。而是CCD/CMOS、图像处理器、算法降噪上的缺失。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发展壮大起来的日本相机开始利用核心技术专利来限制中国相机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到了2000年左右,中国相机就从一片喧嚣归于沉寂。

从中国相机这一步一步的发展来看,因历史以及不可抗原因,造成了中国相机失去了很多发展机遇,这是没有办法的。不过看事情不要只盯着一个点去看,在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摄影早已被重新定义。相机我们也不要局限于只盯着单反无反相机去看,而要放到整个影视行业里来看,就会感到豁然开朗。现在我们是还没有正儿八经的单反无反相机品牌,但是现在的拍摄器材早已不单指单反与无反相机了。手机、运动相机、全景相机、无人机等都已能归于拍摄设备了,从这些新出来的拍摄器材里,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任何一家日本相机厂商,大部分都是中国企业。

到这里,你还需要问,“国产相机还有春天吗”。如果要问,我可以信心十足的告诉你说“中国相机不但有春天,而且属于他们的春天会更美”。只不过,国产相机的“春天”可能并不是以我们所熟悉的样子回来。理解这一点,对于建立我们对国产相机信心是十分必要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是什么原因让中国相机从百花齐放到万马齐喑的 国产相机还有春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