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在合肥正式启动
大皖新闻讯 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领域,中国科学家团队再次取得关键突破。11月2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合肥物质院智能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两项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大皖新闻记者走进实验室,在多位研究员的操作演示下,体验到满满的科技感。由四部分组成的“小海”惊艳亮相
来到合肥北城,在淮南北路与魏武路交口附近有一处园区,映入眼帘的是数栋白色建筑,一批科技企业在这里汇聚,这里也是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所在地。记者走进其中一栋建筑的负一层区域,墙上醒目的标识牌显示“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因为成果发布的原因,多位业内专家已经来到现场。
园区
“这里是逆境舱,里面都是麦苗,这里的主要作用是选种。”现场助理研究员曹明辉向记者介绍,选种是整个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比如麦苗的抗盐碱性等,选种的范围也并不局限于小麦,还有水稻、大豆等。
在现场,除了逆境舱,还有表型舱、加代舱以及离子舱,而这些都是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的组成部分。在加代舱,现场工作人员通过操控智能机器人可以实现无人进舱作业,舱内有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小麦,整个作业过程,高效快捷。
逆境舱的育苗情况
记者了解到,面对育种效率低、周期长的行业难题,合肥物质院智能所智能育种团队自2022年起创新提出“生物育种工程化”理念,推进“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海霸设施)大科学装置建设,旨在通过技术装备驱动育种全链条的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和标准化。
“小海”的核心优势是三大加速能力
11月2日下午,大皖新闻记者在现场采访到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智能所副所长黄河,他表示,机器人育种家“小海”涵盖“种质创制-种质鉴定-种质稳定”育种全链条关键环节,是“海霸设施”大科学装置关键技术试验示范和概念验证的“微缩版”。
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
黄河告诉记者,“小海”的核心优势在于三大加速能力:在加速种质创新方面,利用载能离子诱变育种技术进行AI赋能,开辟非基因编辑的高效发掘基因资源新路径,基因挖掘效率提高10倍以上;在加速种质鉴定方面,重点建设常规条件难以实现的逆境筛选平台如极端天气条件(如倒春寒)、极端土壤条件(如盐碱)、生物逆境(如病虫害),通过作物生境精准智能控制,融合高效精准的逆境表型鉴定体系,实现抗逆种质的定向通量筛选鉴定,满足市场亟需的稳产品种培育的种质需求;在加速种质稳定方面,构建面向多作物多品种的一年多代快速育种体系。
机器人在加代舱内作业
成果背后攻克多学科交叉难题
随着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在合肥正式启动,在这一成果的背后,研究人员需攻克哪些难题?对此,合肥物质院智能所副所长黄河在接受采访时称,目前有多个团队来攻克一系列难题。首先面临的是多学科的技术交叉,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技术等等,需要不同技术团队相互协作,把不同学科的问题串联起来形成闭环,这是很高的挑战。
现场工作人员操控中的机器人
之后黄河说,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数据,从诱变材料开始,包括基因组数据、环境数据、传感器等多模态数据,最终让机器人知道,怎么去筛选这些品种,这些需要大样本训练的人工智能算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平台已正式投入运营
11月2日在现场,大皖新闻记者在现场获悉,除了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正式启动之外,同时,面向产业需求的“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也正式投入运营。
相关研究人员向记者介绍,该平台通过智能环境控制,可实现春小麦年繁6-7代、冬小麦4-5代,将传统8-10年的育种周期大幅压缩为2-3年。平台建立了基于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不同生态区代表性品种的春化模型、加代环境智能控制模型、花期调控模型等智能加代技术,并研发了适合不同应用场景的加代舱装备。
加代舱内的场景
合肥本部与烟台分中心当前年服务能力达20万株,待在建中试基地落成后,年服务能力将突破300万株,已具备规模化和商业化服务能力,将直接赋能种业企业与科研机构。
记者了解到,此次成果的发布,是我国抢占国际种业科技制高点、服务国家种业振兴与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为合肥建设“种业之都”注入了强劲动能。
大皖新闻记者 魏鑫鑫 摄影报道
编辑 陶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