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猛增400%,机器人小巨头,超前布局!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元年,智元、宇树等企业在一夜之间成为众星捧月的目标。
而在人形机器人量产的万众期待下,机器人上游供应商的市场争夺战迅速展开,大家都想分一杯羹。
我国精密结构件龙头震裕科技,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技术、产能的双重卡位,从人形机器人赛道率先冲出。
业绩高增的底气
早在2024年9月,震裕科技便以战略前瞻性设立全资子公司——宁波马丁具身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截至目前,公司已在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三大关键方向实现研发突破,构建起覆盖“动力传输-执行驱动-灵巧操作”的产品矩阵。
从技术共源性到产业化落地,震裕科技凭借“提前布局、技术深耕、产能先行”的战略,已在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赛道建立起差异化竞争优势。
但毕竟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商业化节点尚未到来,震裕科技目前的主业情况是否稳得住?
自2020年开始,震裕科技的营业收入基本保持着连年增长的趋势,在2024年创下71.29亿元的新高之后,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继续实现31.47%的同比增长。
照这个趋势发展,2025年全年公司营收或许将超过90亿元大关。
而公司的净利润则和营收形成较大的反差,不仅数量级相差巨大,更是在2022年、2023年出现下滑。
好在是,2024年震裕科技净利润迅速回升,不仅仅是从低谷走出,更是以493.77%的增速创造2.54亿元的净利润历史新高。
而2025年三季度,公司利润依旧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跑出了391.37%的单季度净利润增速,创造单季度利润新高。
“节流”的力量
遍历震裕科技的财务数据,我们发现震裕科技净利润回升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成本降了。
2020年至2023年,震裕科技的营业收入的增速总是小于营业成本增速,说明公司付出成本取得收益的效率较低。
而自从2024年开始,震裕科技营收增速开始大于成本增速,说明震裕科技对于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升,从而提升了盈利能力。
虽说震裕科技的盈利能力有所回升,但距离真正走出业绩泥潭,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
通过和行业平均水平的对比,2020年至2025年三季度间震裕科技的毛利率基本始终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净利率的变化则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变化趋势相反,2024年至2025年三季度,行业平均净利率已经跌破零点,呈现整体亏损的态势;而震裕科技的净利率反而是在2024年开始回升,并在2025年继续保持上升态势。
更重要的是,在行业毛利率与净利率双双下探的时期,震裕科技的毛利率与净利率反而进入上升通道,跑出了与行业趋势相背离的业绩增长。
总的来说,就是震裕科技毛利率与净利率之间的差额,始终低于行业水平。
这表明震裕科技虽然营业成本略高,但是其他费用开支要明显低于业内的其他友商,这也就保证了公司在较高成本压力下,依旧能够实现盈利的业绩底色。
震裕科技的期间费用中,占比最高的是研发费用率,近五年多的时间里基本都维持在3%至4%左右,每年1亿左右的研发费用对于震裕科技此前主攻的精密加工业务来说是足够的。
但平心而论,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显然已经变成“新能源锂电池结构件+人形机器人关节结构件”的模式,而这两个领域均为高技术聚集型行业,以震裕科技目前的研发投入,恐怕难以在技术上拉开差距。
除此之外,震裕科技的销售费用占比也是比较亮眼的。
2020年至2025年三季度,震裕科技销售费用率除了在2022年超过1%,其余时间段内的销售费用率平均在0.7%以下。
而这恰好说明震裕科技的营业收入与公司的营销力度的关系并不大,公司的产品并不需要大力的营销推广就可以接到下游订单。
这也从侧面,体现出震裕科技强大的产品力。
冰面下的隐忧
既然说到产品力,那就要提到公司的产品结构,截至目前震裕科技的业务为模具、电机铁芯、动力锂电池精密结构件以及其他业务这四部分。
其中营收占比最多的,是电机铁芯与动力锂电池结构件,占比分别为21.17%、59.48%。
值得注意的是,电机铁芯业务虽然是震裕科技的“立身之本”,但是近些年的营收金额与占比是一直在下降的。
这并非“忘本”,而是公司向新能源、机器人领域转型的战略要求。
随着震裕科技新能源动力锂电池结构件业务的开展,营收的增长下也埋藏着一个隐患,那就是新能源车企过长的账期。
众所周知,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环节很多,一辆车历经立项、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少则一两年,多则四五年。
过长的回款周期,连带着车企们对于上游锂电池供应商的“欠款”时间也被拉长,而又进一步导致其上游锂电池结构件供应商的回款时间被拉长,从而形成了不小的坏账风险。
2025年上半年,震裕科技对各类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合同资产等进行了减值测试,并计提了减值准备。
由上表可知,今年上半年震裕科技一共计提了4419.21万元的减值准备;其中存货跌价占绝对大头,计提了3696.47万元;其次就是应收账款坏账,计提了706.91万元。
而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链环节并不比新能源汽车少,相信在未来震裕科技也将面临着下游账期过长的情况,这将对公司管理层的账务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好在是人形机器人的高价值属性与技术溢价,会给震裕科技提供更广阔的利润空间。
结语
总的来看,在机器人行业尚未“出圈”的时候,震裕科技就已经在相关领域内默默布局了。
依靠自身的精密加工技术功底,公司形成了“模具+锂电+机器人结构件”的业务结构,用模具主业托举锂电与机器人业务,成为跑在行业最前沿的那一批企业。
而随着下游人形机器人产业从“原型机”向“量产机”加速过渡,震裕科技有望进一步释放技术与产能红利,成为连接精密制造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关键纽带。
在机器人批量化生产的时刻,才将是震裕科技大放异彩的节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