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吨!轰
在当下关于轰-20的讨论愈演愈烈的时刻,各类新锐技术接连浮出水面,从“惊雷-1”空射核导弹,到无人隐身轰炸机,再到高超音速隐身验证机,无不牵动着外界的目光。许多人寄望轰-20能够一鸣惊人,一次性实现隐身、超音速以及大载弹量的“三重飞跃”,甚至梦想新机型能够直接内置“惊雷-1”,登场即傲视全球。然而,理性的分析却道出了现实的残酷——这三者的组合并非简单叠加能达成,而更像是尖锐矛盾之间艰难平衡下的博弈。
究其本质,隐身平台要求飞机拥有光滑表面和受限的舱内空间,这使得大载弹量成为一种奢华的技术追求;而超音速飞行所需要的气动外形常常牺牲内部容积以换取速度优势,两者若强行结合,在有限的体积内腾挪空间,只能将起飞重量推高至300吨以上。即使如此,也难以实现在超音速巡航条件下的远程作战能力,其巨大的投入与回报并不成正比。因此,轰-20大概率不会指向超音速突防路线。
回顾历史,可变后掠翼的图-22,是钢铁洪流时代苏联的超音速轰炸机代表,这一设计虽然让其在特定任务上表现突出,但也为可靠性和操作性埋下隐患。
图-22M3,即便是系列中唯一在服役的成员,也在实战中屡现短板。俄乌冲突中,其损失率之高甚至超越了前线老将图-95MS,让人唏嘘。
同样,曾一度风头无两的B-1B和图-160,分别代表了美俄80年代对超音速战略轰炸的极致追求。B-1B虽峰值列装百架,却始终面临预算压减,如今仅存44架艰难支撑。图-160虽名声赫赫,但实际出勤率和维护消耗与拥有的资源难以匹配,远未达到外界想象的“钢铁猛兽”地位。
反观那些看似“简单粗糙”的亚音速平台,却在多变的现实中存活得相当顺畅。以B-2A为代表的高端隐身轰炸机,大胆放弃了超音速追求,而B-52H、图-95MS、轰-6K等机型则主打成本优势与灵活性,都取得了极佳的服役效益。
这些例子揭示了一个关键信号,对于中国首次开发重型战略轰炸机来说,冲刺高亚音速隐藏布局才是明智之举,只要能够达到接近B-21的水平,就是一次划时代的突破。
提及“惊雷-1”空射核导弹,不可否认其战略威慑意义重大,更承载着我国核空基力量的开篇壮举。但首创之作往往技术上并不完美,“惊雷-1”更大的历史责任,在于补足现有轰-6K体系,使我国具备空射核导弹—轰炸机协同作战能力。
而轰-20作为未来主力平台,不应成为导弹尺寸的“被动适配者”,而是应结合实际经验,在“惊雷-1”基础上催生第二代、高度契合自身的核导弹。如此,性能提升、技术难度及成本控制均更合理可期。
从现实角度来看,研发针对性的核导弹要远远低于设计一型可适配所有需求的全新轰炸机那般复杂。如同电磁弹射让福建舰改写航母发展方向,轰-20的方案也会随科技进步不断优化,最终形成在细节上超越对手、整体不逊B-21的划时代装备,标志着国产战略轰炸机的跨越式崛起。
综上,盲目追逐全能、大吨位、超音速,并不是中国当前的最优战略。理智定位、稳健迭代,通过隐身与高亚音速的最佳组合,实现真正属于本土战略体系特色的突破,才是轰-20应有的归宿。配套武器也将在继承经验基础上持续升级,推动轰-20成为新时代中国空军的坚实“长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