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梨花香,醒来泪两行:河北男子凭记忆寻亲,真相令人心碎》
一个河北汉子,被同一个梦纠缠了整整27年。梦里总有一棵梨树,一个穿蓝布衫的女人,还有梨子那股子清甜的滋味。这梦,竟成了他找回亲生父母的唯一线索。当他凭着这模糊的记忆跨越千里,真的在四川老家门口见到了那棵一模一样的老梨树时,一个残酷的真相却让他双腿一软,当场跪地痛哭失声。柳军,本名姚斌,他的童年记忆里,母亲这个角色始终是空白的。河北的土坯房里,只有养父柳建国相依为命。养父待他视如己出,冬天把他冰冷的脚捂在怀里,夏天熬夜为他缝补衣裳,赶集时总会带回他最爱的糖糕。可每当他小心翼翼地问起妈妈,养父总是眉头紧锁,沉默不语,或者含糊其辞地说长大了就明白了。这种刻意的回避,像一根刺,深深扎在他心里。
他羡慕别的小朋友被妈妈扎辫子,眼馋邻居家母子其乐融融地贴春联。他总觉得自己忘了什么至关重要的事情,却怎么也想不起来。直到7岁那年一场大病,高烧不退,他在迷糊中不停地喊妈妈。病好之后,那个奇怪的梦便如影随形。夏日午后,阳光透过梨树叶洒下斑驳光影,一个穿着蓝布衫的女人站在树下,眉眼模糊,却温柔地喊着“幺儿,慢点跑,别摔着”。他每次想靠近看清那张脸,都会猛然惊醒,后背被冷汗浸透。
这个梦,一做就是27年。从懵懂孩童到为人夫、为人父,生活早已安稳,可梦里的场景从未缺席。34岁的一个深夜,他又从梦中惊醒,女人的呼唤声清晰得仿佛就在耳边。妻子李娟被他的喘息声吵醒,听完他藏了27年的秘密后,轻声劝慰:“梦里的地方你肯定去过,问问爸说不定有线索。”
第二天,柳军带着妻儿回到河北老家。养父正在院里劈柴,看到孙子就乐呵呵地往厨房跑。柳军跟进去,看着养父佝偻的背影,终于鼓起勇气问道:“爸,咱家以前种过梨树吗?”话音刚落,养父手里的菜刀“当啷”一声掉在菜板上。他背对着柳军,肩膀微微颤抖,许久才说:“没种过,你记错了。”柳军的心沉了下去,他把27年的梦境和盘托出。厨房里只有抽油烟机的嗡嗡声,养父站了很久,突然用袖子抹了把脸,转过身时双眼通红:“小军,你不是我亲生的。”这句话如晴天霹雳,柳军踉跄着撞在门框上,想起养父无数个温暖的瞬间,眼泪瞬间决堤。
养父哽咽着说出真相:1995年冬天,他在村口捡到了发着高烧的柳军,怀里还揣着一个缝着补丁的布娃娃。医生说高烧可能导致失忆,他没成过家,便将孩子留在身边,取名柳军。“那梦里的梨树和女人,是你丢了的记忆啊。”养父的话,让柳军恍然大悟,那不是幻觉,是刻在血脉里的家的印记。
“我要找我的亲生父母。”柳军下定了决心。可线索只有1995年前后被拐、梦里有梨树、女人喊“幺儿”,这无异于大海捞针。妻子陪着他发帖、联系公益平台、录入DNA数据库。他每天睁开眼就刷寻亲群,深夜对着电脑比对照片,一晃三个月过去了,杳无音信。就在他快要放弃的时候,公益平台的电话打来了:“四川绵阳有个姚家,1995年丢了7岁的儿子姚斌,家门口有棵老梨树,妈妈总在树下等孩子放学,DNA初步比对成功!”
那一刻,被遗忘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集市上的糖人、陌生男人递来的糖果、父亲焦急的呼喊、梨树下女人的叮嘱……柳军蹲在地上痛哭,嘴里反复念着“姚斌”——他真正的名字。几天后,公安部传来最终确认。可志愿者也带来了一个心碎的消息:他的亲生母亲张兰,早在2010年就已因病去世,临终前还攥着他小时候的布娃娃,念叨着要找幺儿。
柳军带着妻儿踏上南下的火车,窗外的竹林、芭茅、潮湿的泥土味,越来越像梦里的场景。汽车开进姚家村,村口挂着“欢迎姚斌回家”的横幅,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向他走来——是他的亲生父亲姚德山。“幺儿,你终于回来了!”老人抓住他的胳膊,声音抖得不成样子。两个姐姐围上来痛哭,大姐掏出一个褪了色的布娃娃:“这是你被拐时揣着的,妈一直放着,天天摸。”
柳军接过布娃娃,仿佛还能感受到母亲的体温。他跟着家人走进院子,那棵老梨树就矗立在眼前,粗壮的树干,虬曲的枝条,和梦里一模一样。他伸出手,轻轻抚摸着粗糙的树皮,仿佛在触摸母亲的脸庞。这时,大姐指着树下的一块空地说:“妈就是在这里等你的,每天放学,她都站在这儿,盼着你回来。她说,等幺儿回来了,要让他吃树上最甜的梨。”
柳军再也控制不住,他“扑通”一声跪在梨树下,嚎啕大哭。他哭自己27年的迷茫,哭母亲至死不渝的思念,哭这迟到了27年的重逢。他终于明白,那个纠缠他半生的梦,是母亲用生命为他点亮的回家灯塔。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梨树依旧,母亲却已不在。
柳军把养父也接到了四川,两位父亲,一位给了他生命,一位给了他养育之恩,他都视若珍宝。他常常坐在梨树下,给儿子讲那个关于梨树的梦,告诉他,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回家的路。血脉的执念,足以跨越山海,穿越生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