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终将成炬,照亮创新征程——写在第八届中国科学院科学节举办之际
金风烈,万里长天寥廓。在这盎然秋光里,第八届中国科学院科学节如期开幕,为这清朗季候注入了深邃的科学意蕴。国家植物园南园的主场活动现场,层林尽染,秋英斑斓,公众往来有序、探寻踊跃。如是种种,无不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而蓬勃的力量在悄然涌动。
这种力量,无关乎某项耀眼的科技成果,更非源于某个恢弘的实验设施,而是根植于在场每个人的心中。它是公众求解科学本真的丰沛好奇——从孩童对宇宙如何诞生的追问,到成年人对人工智能如何影响生活的探寻,这份好奇跨越年龄界限,成为接触科学的最初动力;它是大众探索未知世界的热切渴望,是对自然规律、技术革新、未来趋势的主动求知,推动着人们跳出认知局限,走向更广阔的科学领域。这份力量,在个人与科学之间建立起了紧密而磅礴的精神联结。
作为一名长期深耕科研一线、同时视践行科普为自身重要使命的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科学节是我格外珍视的科学盛会。大众的科学素养,正是科学研究得以扎根、创新成果得以生长的丰饶土壤;而践行科普正是在为这片土壤播撒科学的种子,让创新的根系能扎得更深、延展得更广。从2018年首次举办至今,这场嘹亮喊出“嗨,科学!”的科普嘉年华已行至第八个金秋,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丰富的内涵,成为连接科研殿堂与社会公众的重要桥梁。从北京主场到全国多地的特色专场,从线下实验室的亲密接触到云端的全景直播,科学的声音跨越山海,奏响了一曲公众与科学同频共振的宏大乐章。
作为中国科学院自主打造的标志性科普品牌,连续八届科学节的不懈努力,充分彰显了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践行“人民科学院”的诚意与担当。“人民科学院”的使命内核,在此呈现为具象化的科普和科学教育实践,生动诠释了“科学服务人民”的根本答案。
科学节始终坚持将新鲜的高端科研资源呈现给公众,让高精尖的科研成果走出殿堂。作为国家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依托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将科研过程中产生的“第一手资源”拿来夯实科普内容根基,公众能直接接触到空间科学、量子信息、脑科学等众多前沿领域重大科技创新进展和成果。即以2025年科学节为例,北京主场展示的“超导量子计算机”“江门中微子”等项目,均来自中国科学院近年的重大研究方向。第一手的科学接触,确保了科普内容的权威性和前沿性,让公众看到“正在发生的科学”,对科学本身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科学节坚持打破壁垒、多元互动,切实推动公众深度参与科学。通过直观模型展示和大量互动体验项目,科研院所深处的前沿成果,此前在新闻报道中出现、让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与数据,在这里完成“趣味转身”,公众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探索者。公众可以聆听院士拆解科学原理,在通俗讲解中感受思想深邃;可以与一线科研人员围坐交流,就热点议题碰撞观点;更可以亲手操作简化的实验设备,在动手实践中领悟科学探索的魅力。这种从“高大上”到“接地气”的转化,让科学从书本和屏幕中走出来,成为可触摸、可体验、可讨论的鲜活存在,构建起公众主动参与的互动生态,让“科学离我很近”成为公众的直观感受,更激发普通人“我也能探索科学”的主体意识。
科学节坚持打造跨界融合试验场,贴合公众需求探索新表达,提升传播吸引力,让科学不枯燥、知识更鲜活。它将科学与戏剧、音乐、艺术等结合,以艺术诠释科学、用人文解读价值,为科普创新提供了试验样本。近年来,北京主场活动包括“嗨剧场”“创新展”“创工坊”“零距离”“科学之美”“科创荟”等多个版块,将科学思想、科学知识与戏剧、脱口秀、演讲、实验等多种形式融合,这种独特的转译能力,让高冷的科学变得趣味盎然、亲切可喜,构建起一个兼具专业性、趣味性与参与性的科学传播场景,显著提升公众参与科学的热情,切实推动科普落地见效。
“人民科学院”的信念正是让科学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在科普实践中则既要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传播科学,更要以科学赋能人民认知与发展,最终推动科学转化为人民的创新能力与发展动力,汇聚成民族创新的磅礴力量。中国科学院科学节作为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活动的标杆实践,正是“人民科学院”宗旨的生动注脚。它以播撒科学种子为使命,实现科学精神的全民浸润,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科学探索中实现自我提升。“科技强国”理念从口号转化为全民共识,人民不仅是科学成果的受益者,更成为创新创造的参与者——这便形成了“以科学兴民、以民兴科学”的完整闭环。
中国科学院连续八届科学节,向公众交出了一份内涵厚重、笃行不怠的科普与科学教育答卷。在科学普及层面,它打破了高端科研与公众之间的壁垒,搭建起平等对话的坚实桥梁,让科研成果走进大众视野、融入日常生活,破解了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这一难题。在科学教育方面,它发挥了筑基赋能的作用:以沉浸式体验点燃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培育其探究思维与实践能力,助力创新人才后备力量;同时以丰富的科学教育内容为支撑,推动公众逐步构建科学思维框架,让科学精神浸润人心、扎根生长。这种“普及拓广度、教育增深度”的双轮驱动,不仅构建起科学扎根人民、赋能人民的良性生态,更彰显了中国科学院行稳致远的社会使命担当。
面向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国科学院将持续提升公众科学日、科学节等科普品牌影响力。深耕科普沃土,推动高端科研资源转化为人民喜闻乐见的科普产品,让科学融入日常生活,让崇尚创新、追求创新成为社会风尚;扎实稳健推进全民科学素养培育,共促科学教育发展,面向未来协力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的创新人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筑牢根基。
在这科学的嘉年华里,我仿佛看到每个人都正在成为一束“科学微光”——部分青少年因体验萌发科研梦想,普通公众因认知提升主动参与科普传播、投身创新事业,科学的火种正在悄然中积累力量、蓄势待发。我相信,无数的科学微光交织汇聚,必将凝聚成恢弘璀璨的科学星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上熠熠生辉。
作者:杨玉良,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