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靠中国供应链破局,让绳驱机器人实现量产,融资数亿抢占市场
在深圳的科创江湖里,从不缺敢想敢干的创业者,85后来杰算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这位拥有16年机器人研发经验的“老兵”,曾是百度小度机器人和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的核心初创成员,2022年看准具身智能的风口创办星尘智能。
谁也没想到,他带着团队走出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用绳子驱动机器人,不仅成为全球首家量产绳驱AI机器人的公司,还拿下数亿元融资,被资本视作未来独角兽,从实验室里的灵光一现到量产落地,这条“绳驱之路”藏着中国科创企业的突围智慧。
为啥偏要用绳子驱动机器人在机器人行业都在比拼视觉精度、扎堆刚性传动的时候,来杰的团队却把宝押在了绳子上。这一选择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源于一次对日常现象的深度思考:为什么盲人不用眼睛看,仅凭触觉和力感知就能开门,而精密的机器人却做不到?
原来,过去行业总在视觉定位上死磕,但现实场景中,力的感知与控制往往更关键。团队尝试模仿盲人开门的逻辑,给机器人开发能自动调节施力的神经系统,却发现传统的谐波减速器和多级行星减速器都无法实现精准的力反馈。
反复试验后,他们发现绳驱技术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种模仿人类肌腱的传动方式,能天然提供力感知反馈回路,让机器人动作更柔顺,还能吸收冲击,就算天天敲敲打打也不容易坏。
不过,绳驱技术此前并非行业主流,最大的顾虑在于供应链。来杰团队在腾讯时曾依赖进口绳索,创业后他们遍寻国内供应商,竟发现一个惊喜:全球七八成的高端绳索,从航母用绳到电梯用绳,原始供应商都在中国。
依托强大的国内供应链,不仅解决了材料问题,还把成本降到了谐波减速器的十分之一,这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很多所谓的技术瓶颈,其实是对本土供应链潜力的认知不足,当然,绳驱也有短板,比如单臂峰值负载10公斤,不适合高负载工业场景。
但在家庭服务、商业交互等轻负载领域优势明显,目前全球真正量产绳驱AI机器人的公司寥寥无几,即便有人想抄袭,也得先绕过结构专利,再花一年半以上攻克补偿算法,绝非易事,这种差异化的技术路线,为星尘智能筑起了早期壁垒。
从硬件到AI的全栈布局星尘智能能被资本看好,不仅因为选对了绳驱路线,更在于搭建了从硬件到AI的全栈解决方案,让技术真正能落地成可用的产品,最底层的绳驱机器人本体性能对标人类,运动范围、速度和加速度甚至略胜一筹。
采用模块化设计后,机器人上下半身可分离,半身版本能安装在AGV或履带平台上,适配不同场景,更关键的是,团队自研的检测与补偿算法,把重复定位精度控制在正负0.03毫米以内,完全能满足精细操作需求。
而零部件寿命在不同工况下可达3.2到6.2年,加上可单独更换损坏模块,后续维护成本大大降低,中间层的RUI系统堪称机器人的操作利器,通过VR遥操作,非专业用户也能像玩游戏一样控制机器人。
目前这套系统已经实现跨城、跨国的任务验证,广州的化学研究所能用它远程采集水样,美国教授想靠它完成防化服限制下的实验,甚至维和部队也咨询过拆弹应用。这种“远程分身”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机器人操作范畴。
通过与清华等机构合作开发的框架,机器人只需十几次人类示范,就能掌握倒水、叠衣等任务,成功率超过75%,这种数据与模型的联动,让机器人能持续学习进化,而非一成不变的机械装置。
从千台订单到多场景落地不同于很多科创企业先技术后市场的节奏,星尘智能从一开始就带着产品化思维做研发,这让它在成立三年后就实现了商业化的快速突破,在工业领域,星尘智能拿下了仙工智能、领益智能的上千台机器人订单,聚焦工业物流场景开发解决方案。
人形机器人领域能拿到这种量级的订单并不常见,这背后是客户对绳驱技术稳定性和成本优势的认可。而在IROS 2025大会上,他们展示的生物医药实验、精准喷绘等场景演示,进一步印证了技术在专业领域的应用潜力。
文娱和服务场景的落地则更具科普意义,与央视网联合打造的小央机器人乐队,在深圳机场和保利剧院多次展演,让普通大众直观感受到了绳驱机器人的灵动。
在深圳的养老机构,机器人正在测试服务型应用;AI系统已经能支持爆米花制作、饮料售卖等全自主商业服务。这种多场景试点的策略,既积累了数据,又找到了不同领域的需求痛点。
星尘智能没有等AI做到100%自主才推向市场,而是采用AI做70%、遥操作补30%的模式,提前形成商业闭环,这种做法不仅能快速满足客户需求,还能通过遥操作收集大量真机数据,反哺AI模型迭代,这种“用起来再优化”的思路,比一味追求技术完美更贴近商业本质。
从实验室里的灵光一现,到量产落地的扎实步伐,再到多场景开花的商业化成果,他们证明了科创企业不必盲目追随行业共识,找准差异化方向并深耕下去,同样能走出坦途,在全球人形机器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星尘智能的探索更具行业意义。
它用刚柔耦合的结构和产品化思维,让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真实生活,推动行业进入可用、可交互、可量产的新阶段。而数亿元融资的加持,不仅是资本对这家公司的认可,更是对中国具身智能创新路径的信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