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最后的赌局:希特勒死了,第三帝国还在咬牙硬撑
1945年4月30日,柏林总理府的地下室里,一声沉闷的枪响结束了希特勒的生命。按常理,这应该是战争的休止符——就像几个月后日本人听到“玉音放送”后集体缴械。但在纳粹德国,这只是末日的开始。街道上,盖世太保、宪兵、警察依旧在路口架着机枪,像流水线一样甄别、抓捕、枪毙逃兵,甚至连投降者的家人也难逃惩罚。普通德军士兵想投降?想都别想——子弹可能来自前线,也可能来自自己人。
与此同时,纳粹高层却沉浸在另一个世界——一个他们自认为还可以“谈判换未来”的世界。
地下室的“外交使团”
5月1日凌晨3点55分,德军代理总参谋长克莱勃斯打着白旗,穿过断壁残垣,来到苏军近卫第8集团军指挥所。崔可夫正在那里等他。
克莱勃斯开门见山:“我带来一个绝密消息——希特勒昨天自杀了。”
接着他抛出条件:根据遗嘱,邓尼茨继任元首,很快会来柏林组建新政府。只要苏军先停火,等新政府到位再谈,这对苏联接管欧洲“绝对有利”。
崔可夫一愣,立刻上报朱可夫;朱可夫又直通莫斯科。十几分钟后,斯大林的指令传来——冷冰冰、没有一丝回旋余地:
“德军只能无条件投降,苏联不与法西斯分子进行任何谈判。”
朱可夫随后向柏林守军发出最后通牒:要么彻底投降,要么全军歼灭。克莱勃斯碰了个硬钉子,只能回去向戈培尔汇报。戈培尔听完明白了:大势已去。当晚,他与妻子和六个孩子服毒自尽。克莱勃斯也知道自己没路可走,举枪了结性命。
柏林的白旗与西线的算盘
5月2日,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投降。他用广播向守军喊话:“弹药耗尽,抵抗已无意义,我命令立即停止抵抗。” 约7万德军走出掩体,向苏军缴械。可仍有不少德军不信邪,拼死向西突围,想落到英美手里。
因为此时,德国北部的弗伦斯堡,邓尼茨刚刚搭起了“新政府”的牌坊。5月4日,英军占领该地,丘吉尔一拍大腿:这可是现成的政治筹码。英方甚至承认了邓尼茨政府的合法性。
据说,丘吉尔还悄悄给蒙哥马利放话:“把德军的武器藏好,一旦和苏联翻脸,就让德国人上阵。” 在他的战略地图上,战后世界是美苏两极,而英国要想抬头,必须拉上法国和德国,组成“第三极”。
于是,邓尼茨下令:还没投降的德军,遇到英美就缴械,碰到苏军就接着打。只是,这套算盘,得看美苏的脸色,而不是丘吉尔的嘴。
双重投降与最后的屈辱
5月7日,邓尼茨派约德尔在法国兰斯向英美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斯大林听后勃然大怒:什么意思?只向英美投降,把苏联晾一边?不行!必须在柏林当面签。
5月8日夜,德军最高统帅部总长凯特尔带着海军、空军代表来到柏林近郊卡尔斯霍尔特。凯特尔习惯了居高临下,走进会场还高举元帅杖,向盟军行军礼。朱可夫眼神冰冷,吐出一句:“过来,签字!” 凯特尔愣了几秒,还是乖乖就座。
签字依次落下:凯特尔、弗雷德堡、斯通普夫——然后是朱可夫、英国的泰德元帅、美国的斯帕茨将军、法国的塔西尼上将。投降书规定:1945年5月9日零点生效。
第三帝国,至此灰飞烟灭。只是,在这废墟之下,冷战的种子已经埋下。#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参考信息源:
《朱可夫回忆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第三帝国的兴亡》,威廉·夏伊勒,三联书店,1999年
《二战回忆录》,温斯顿·丘吉尔,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