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导体材料风暴来袭!六氟化钨价格最高飙升90%
一场由钨价暴涨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冲击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国电子特气企业迎来历史性机遇。韩国半导体制造商最近收到了一份令人咋舌的涨价通知。据The Elec消息,SK Specialties、Foosung、日本关东电化等主要六氟化钨生产企业近期已向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半导体制造商表示,自明年起供应单价将上调70%-90%。
这场涨价的源头直指钨价飙升。业内人士指出:“钨价在短短五个月内上涨一倍,原料成本压力显著增加。”日本系气体企业还以汇率等因素为由,要求涨价约90%。面对这一局面,半导体厂商似乎不得不接受涨价,因为他们清楚钨价暴涨的现状。
01 钨价疯涨,半导体行业成本危机加剧
这场半导体材料危机的根源在于钨价的异常波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初,中国国内的钨矿价格比年初上涨约95%,达到每吨约28万元人民币。作为六氟化钨直接原料的APT价格也比年初上升逾90%,达到每吨约40万元。
中国从今年2月开始对包括钨在内的战略矿物实行出口许可制,减少了钨矿开采的总量控制指标。这一政策调整迅速在全球钨市场引发波澜。
钨原料占六氟化钨总成本约60%左右,氟化工原料占比约20%左右。这种成本结构使得六氟化钨对钨价变化极为敏感。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WF6价格暴涨不是暂时的冲击,而是反映了供应结构的变化。”这一判断意味着六氟化钨的价格上涨可能不是短期现象,而是产业链结构性调整的开始。
02 六氟化钨:半导体制造的关键材料
六氟化钨是由金属钨和氟气直接反应生成的无机气态化合物,具备高密度、高反应、强腐蚀性、剧毒性等特点,属于高工业价值的特种气体。
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六氟化钨扮演着不可或替代的角色。它主要用于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在晶圆表面沉积高纯度的钨膜,用于填充芯片内的通孔和互连线。
钨之所以被选择,是因为其具有高电导率和对电迁移的良好抵抗性。
全球半导体用WF6的年消费量估计达7000~8000吨,是半导体制造,尤其是逻辑芯片、DRAM和3D NAND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03 中国主导全球钨供应链
在这场半导体材料变局中,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数据显示,全球超80% 的钨矿开采集中在中国,六氟化钨国产替代率已超过65%。
中国对钨资源的管理政策调整因此直接影响了全球市场。中国在钨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使得国内相关企业在全球供应链调整中处于有利位置。
招商银行研究院指出,2022年以来我国含氟特气的自主供应能力显著提升,国产化率达到50%。在用量最大的三氟化氮和六氟化钨方面,国内已有中船特气、南大光电、昊华科技等企业陆续向台积电、中芯国际供货。
04 A股市场受益标的全面梳理
中船特气:全球六氟化钨核心供应商
中船特气是国内电子特气龙头企业,六氟化钨产能全球第一,产品纯度达6N级别,客户覆盖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台积电等头部晶圆厂。
公司拥有六氟化钨产能2000吨/年,全球覆盖率高达70.31%。在最近的机构调研中,公司透露其六氟化钨销售价格稳定,按年度或长期协议定价,重大变动可协商调整,这表明公司在价格谈判中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钨产业链龙头企业
厦门钨业是钨产业链一体化龙头,业务覆盖钨矿采选、冶炼到深加工全链条,钨精矿年产能达1.2万吨。
章源钨业是国内前二的钨粉、碳化钨供应商,拥有多座采矿权矿山和可观的钨储量。
中钨高新是国内最大的钨粉末制品基地之一,托管着国内重要的钨矿资源。
其他电子特气相关企业
昊华科技作为央企背景的综合性化工企业,拥有六氟化钨产能600吨/年,同时在多种电子特气领域均有布局。
南大光电是国内六氟化钨市场份额占比25%的企业,在电子特气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和远气体拥有1套年产500吨六氟化钨生产装置,积极布局电子特气领域。
05 风险提示与投资策略
尽管六氟化钨涨价为国内相关企业带来了机遇,但投资者也需保持理性,注意以下风险点:
半导体行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当前的需求高涨可能随着行业周期变化而减弱。钨价波动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未来钨价回落,六氟化钨价格的支撑力可能会减弱。
此外,半导体制造工艺不断进步,可能存在技术替代风险。如果出现新的材料或工艺替代六氟化钨,现有市场需求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关注短期涨价红利的同时,更应着眼于具有技术壁垒和规模化优势的龙头企业,这些公司更能够在全球供应链调整中抓住机遇,实现长期成长。
面对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的剧烈变动,韩国政府已决定自今年起对国内生产无水氟化氢等半导体关键原料的企业限时提供补贴,为期两年。这显然是希望通过扶持本土产业来应对供应链风险。
而中国企业在全球六氟化钨市场已占据重要位置,南大光电市场份额约25%,巨化股份约占20%,华谊集团约占15%。
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链越来越关注供应链安全,中国电子特气企业有望在这一轮市场调整中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