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农产品为何难出“晴王”?近20年无高端品牌,问题出在哪?
最近逛水果店,总能看到阳光玫瑰葡萄摆着显眼位置,标签上大多写着“日本晴王”。我咬咬牙买过一次,尝着跟楼下超市没贴这标签的差不多,后来看新京报的调查才知道,所谓“进口晴王”根本是假的,日本现在就苹果和梨能对华出口,葡萄压根没在名单里。
这事儿不是第一次被曝光,2024年央视就揭穿过,可现在市场上贴“晴王”标签的阳光玫瑰还是一抓一大把。
更有意思的是,我在电商平台搜了搜,居然有不少店铺专门卖“晴王”的塑料标签和包装礼盒,还能按客户要求定制。
几块钱一套的标签,贴到国产葡萄上,身价立马翻好几倍。
普通国产阳光玫瑰地头价也就几块到十多块一斤,贴了“晴王”标签,终端卖价能到三十多甚至五十块,这中间的利润,换谁都想赚一把。
电商平台上的“晴王”标签生意,几毛钱就能改头换面
有果农朋友跟我吐槽,他们种的阳光玫瑰明明口感不差,糖度也够,可就是卖不上价。
中间商收走后,贴个“晴王”标签,利润比他们种葡萄还多。
本来想不通为啥消费者宁愿多花钱买贴外国标签的,后来跟几个买过的人聊才明白,不是他们崇洋媚外,是觉得“晴王”这俩字就等于靠谱。
毕竟这么多年,“晴王”的品质一直很稳定,而国产阳光玫瑰呢,有时候买的甜,有时候买的就没味儿,果皮还糙,甚至有的果粒是空的。
为啥国产阳光玫瑰质量这么不稳定?主要是这几年种的人太多了。
以前阳光玫瑰被叫做“葡萄中的爱马仕”,能卖高价,不少农户就跟着种,面积一下涨了好多。
有些种植户为了省成本,管理跟不上,该疏果不疏果,该控糖不控糖,结出来的葡萄自然没好品质。
时间长了,消费者对国产阳光玫瑰的信任就降了,反而更愿意信“晴王”这个牌子。
更关键的是,阳光玫瑰引入中国快20年了,这么长时间里,居然没一个能叫得响的本土品牌。
日本“晴王”有严格的标准,糖度不够、果粒太小都不能叫“晴王”,可国产阳光玫瑰连个统一的标准都没有。
就拿云南宾川来说,当地有自己的标准,但出了这个地方,别的产区又有别的说法,消费者根本分不清哪个好哪个坏。
没有“晴王”的命,国产阳光玫瑰差在哪?
其实国产农产品也有做品牌做得好的,比如褚橙。
褚时健老爷子种的冰糖橙,不光有故事,更重要的是品控严。
糖度没达到要求的不摘,果径小的也不要,产后还要再分级,消费者买回去,每次吃的口感都差不多。
所以褚橙能卖比普通冰糖橙贵两倍的价格,大家还愿意买。
反观阳光玫瑰,现在的情况是“有好货没好牌”。
山东烟台苹果、浙江仙居杨梅现在也起来了,靠的就是地理标志认证和统一的标准。
烟台苹果有专门的种植技术规范,仙居杨梅靠行业协会统一包装和物流,慢慢就打出了名气。
阳光玫瑰要是能学这些例子,未必不能做出自己的品牌。
当然,做品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地头要先把标准化搞起来,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采摘,都有个统一说法。
行业协会得发挥作用,别让那些以次充好的坏了整个品类的名声。
国家层面也能给点支持,比如搞点地理标志保护,帮优质产区的阳光玫瑰打响名气。
“进口晴王”造假这事,表面看是监管没跟上,深层里是国产农产品的品牌和运营太滞后。
消费者不是不买国产的账,是国产的没给他们足够的信心。
要是哪天国产阳光玫瑰能有像“晴王”那样稳定的品质,有自己的响亮品牌,谁还会去买那些贴假标签的产品?
希望以后逛水果店,能看到更多叫得响的国产水果品牌,果农能靠好品质赚上钱,我们消费者也能放心买、安心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