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1 01:20

市值5万亿的英伟达,狂卖2000万芯片,黄仁勋用实力回应AI泡沫论


当英伟达的市值悄悄摸到5万亿美元关口时,科技圈里的讨论一下子分成了两派,有人拍着大腿喊“这公司也太能打了”,也有人皱着眉犯嘀咕:“市值都快赶上几个发达国家GDP总和了,这估值是不是有点飘?”
直到黄仁勋在2025年GTC大会上抛出一堆“实料”,才算给这场争议添了新线索:新一代Blackwell架构芯片预计出货2000万块,单靠这一款芯片就能带来未来5个季度总计5000亿美元的销售额,更重要的是,这款芯片首次实现了美国本土制造。
他还官宣了和诺基亚、优步,以及医药巨头礼来的多项合作,这2000万块芯片、一堆合作项目,真能撑得起5万亿美元的“天价市值”?英伟达敢在这个高位上继续押注,到底凭的是什么?

一、2000万块Blackwell芯片的“硬底气”
要弄明白英伟达的底气,咱们得先从它的“拳头产品”,Blackwell芯片说起。
这款芯片自2024年发布后,市场需求一直超出行业预期,黄仁勋在今年GTC大会上直接给出了出货预期:2000万块。
这个数字乍看没概念,咱们对比下就懂了,上一代Hopper架构芯片整个生命周期的出货量大概是400万块,Blackwell一下子就冲到了上一代的5倍,相当于未来5个季度里,英伟达平均每个季度要卖出400万块,差不多每天就得往外发3万多块。

更让人关注的是它的营收能力:这2000万块芯片预计能给英伟达带来5000亿美元的销售额,分摊到每个季度就是1000亿美元。
这个规模有多夸张?咱们拿全球芯片行业的“老大哥”台积电来比,根据台积电2024年财报,它全年营收约900亿美元,平均每个季度才225亿美元。
也就是说,英伟达单靠Blackwell这一款芯片的季度营收,就能顶上台积电近4.5个季度的营收,这种“单产品创收能力”在芯片行业里几乎是独一份。

除了“卖得多、赚得多”,Blackwell芯片还有个关键突破:首次实现美国本土制造,之前英伟达的高端芯片大多依赖中国台湾、韩国的代工厂,一旦遇到产能紧张、物流受阻,或者地缘因素带来的供应链波动,很容易影响交货节奏。
现在把制造环节搬到美国本土,不仅能把交货周期从之前的3-4个月缩短到1.5-2个月,还能减少海外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比如避免因代工厂产能分配问题导致的订单延迟。
对企业客户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像微软、谷歌这些大公司采购芯片,都是为了搭建AI服务器集群,最怕的就是“订了货却拿不到”,而本土制造正好解决了这个顾虑,也让英伟达在客户合作里多了一层“信任筹码”。

二、从6G到新药研发,场景+技术双落地
光有好芯片还不够,英伟达早就想明白了:要让算力真正产生价值,得把它铺到老百姓能感知、企业能用得上的场景里。
这两年它砸钱搞的合作,其实都是在给“算力找落地的地方”,最贴近日常生活的,就是和优步的自动驾驶合作。
双方约定,从2027年开始,优步要部署10万辆搭载英伟达技术的RobotTaxi,你可能不知道,优步之前搞自动驾驶试运营时,一直卡在一个难题上,极端天气识别。

比如下雨天路面反光会让摄像头“看走眼”,雪天堆积的积雪会挡住路面标线,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自动驾驶系统判断失误,所以之前的试运营范围一直很小。
而英伟达给它提供的AI感知技术,相当于给RobotTaxi装了“更聪明的眼睛”,通过多摄像头、激光雷达加上专属算法,能快速识别雨天的积水区域、雪天的隐藏标线,甚至能预判行人突然横穿马路的风险。
根据双方合作测试数据,搭载这套技术后,优步自动驾驶的事故率下降了40%,这才让“10万辆”的大规模部署有了实际落地的可能。

在更专业的医药领域,英伟达和礼来的合作也很有看点。
传统新药研发是出了名的“耗钱又耗时”,根据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PhRMA)2024年报告,一款新药从早期研发到最终上市,平均要花15年时间,投入超10亿美元,而且成功率还不到10%,就像在“大海里捞针”。
而英伟达的AI技术能帮礼来解决“找针”的效率问题,通过AI算法模拟药物分子和人体靶点的结合过程,从几十万种候选分子里快速筛选出有潜力的“种子选手”。

比如在癌症靶向药研发上,之前需要3-4年才能完成的分子筛选,现在用AI只要8-10个月就能搞定,整个研发周期有望从15年缩短到8-10年,不仅能帮礼来节省数十亿研发成本,还能让新药更快惠及患者。
这些场景能落地,背后其实靠的是英伟达在底层技术上的铺垫,比如它花10亿美元认购诺基亚股份,联手推进“AI原生6G网络平台”,这可不是简单的“5G升个级”。
现在我们用的5G网络,主要是为手机上网、短视频传输设计的,而AI原生6G是为未来更复杂的场景准备的。

比如远程手术,需要网络延迟控制在1毫秒以内,才能让医生通过机器人精准操作,再比如无人机集群作业,几十上百架无人机要实时交换数据,需要网络能承载海量连接。
这些场景都要求6G网络从底层架构就和AI算法适配,而英伟达和诺基亚的合作,就是在搭建这样的“技术底座”。
还有它推出的NVQLLink技术,解决了AI超算和量子计算“各玩各的”的问题。

之前这两种技术像是“两条平行线”,AI超算擅长处理海量数据,但面对复杂的量子力学问题时力不从心;量子计算能解决超算搞不定的难题,却没办法处理大规模日常数据,而且两者的数据格式不兼容,没法协同工作。
而NVQLLink相当于搭了一座“算力桥梁”,能把两种技术的优势结合起来,比如在破解高难度密码时,先用量子计算突破加密核心,再用AI超算处理后续的海量数据验证,效率比单独用一种技术提升了3倍以上。

针对工厂场景的BlueField-4处理器也很实用:传统工厂里,机械臂、传感器、控制系统的数据都分散在不同平台。
想实时监控设备状态得手动汇总数据,而BlueField-4能把这些数据整合到一个系统里,还能通过AI预判故障,比如汽车工厂的机械臂,它能提前3-5天发现零件磨损的迹象,提醒工人更换,避免因突然停机造成的百万级损失。

三、客户付费+生态闭环,市值有支撑
面对外界一直讨论的“AI是泡沫”,黄仁勋在GTC大会上的反驳很直接:客户愿意真金白银为AI付费,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话不是空口说的,Blackwell芯片2000万块的订单就是实打实的证据,要知道,采购这种高端AI芯片的都是微软、亚马逊、Meta这些大公司,它们不会随便花钱“跟风”,要是AI技术真没实际用处,这些企业不可能一下子订这么多芯片。
再看行业数据:根据IDC发布的《2024年全球AI基础设施市场追踪报告》,2024年全球企业在AI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同比增长了35%,达到1.2万亿美元,其中超70%的资金都用在了采购AI芯片上。

这个数据说明,企业不是在“炒概念”,而是真的在把AI用在实际业务里,比如电商平台用AI优化物流路线,零售企业用AI分析客流和库存,制造企业用AI提升生产效率,这些需求都在实实在在地拉动芯片采购,也让英伟达的营收有了持续增长的基础。
说到底,英伟达这5万亿美元市值,不是靠讲故事堆出来的,而是织了一张“AI生态网”:Blackwell芯片是这张网的“算力基石”,负责提供足够强的计算能力。

6G、量子计算这些底层技术是“骨架”,支撑起不同场景的技术需求,而和优步、礼来这些企业的合作是“血肉”,让算力真正落地到出行、医药、制造等行业里。
这三者形成了一个闭环:场景需求拉动技术研发,技术研发提升芯片能力,芯片能力又反过来支撑更多场景落地,而且每个环节都有客户付费做支撑。
这种布局的好处很明显:既不怕单一业务出问题,就算某个合作项目进展慢了,还有芯片销售和其他场景撑着。

又能跟着AI行业一起成长,随着AI在更多领域落地,对算力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英伟达的芯片和技术也能持续发挥作用。
这大概就是它敢在5万亿美元市值的高位上继续押注的核心逻辑,也是它让投资者信服的底气所在。
毕竟在科技行业里,能把“技术-产品-场景-营收”串成闭环的公司,往往能走得更稳、更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市值5万亿的英伟达,狂卖2000万芯片,黄仁勋用实力回应AI泡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