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1 21:58

雷军财富增至3260亿,敛财速度被调侃比捡钱还快,每分钟入账36万

2025年10月28日,一份榜单的发布让无数人再次把目光投向了雷军。
这一天,《胡润百富榜》正式揭晓,小米创始人雷军以3260亿元的财富总额位列全国第五,较去年足足增长了1960亿元,成为当年财富增长最多的企业家。

财富跃升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平均每天增加超过5.3亿元,每小时进账约2230万元,每一分钟接近37万元。
精确计算下来,每秒财富增长约6240元。
有人开玩笑说,如果地上掉了一万块,雷军弯腰去捡,一蹲一起两秒钟,光时间成本就“亏”了一万多。

这样的增长速度,在过去一年里无人能及。他不仅冲进了前十,还一口气上升了14位,这是自2015年后,时隔十年再度进入榜单前五。
而这一次,他的名字不再只是科技圈的话题,更成了全民热议的焦点。
这份榜单的统计截止日期是2025年9月1日,也就是说,这1960亿的增长,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的。

很多人还记得,就在2024年的榜单上,雷军的财富还停留在1300亿元左右。短短十二个月,翻了一倍还多,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答案其实藏在小米最近一年的表现里。
2025年上半年,小米集团实现营收2272.49亿元,同比增长38.23%;归母净利润达到228.29亿元,同比暴涨146%。这一组数据,远超市场预期,也直接推动了公司股价的强劲反弹。

而在所有业务中,最抢眼的无疑是汽车。
上半年,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累计交付15.72万辆,收入达387亿元,毛利率超过20%,成为拉动整体业绩的核心引擎。
要知道,这可是小米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大规模量产并交付整车。从零起步,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冲进新势力销量前五,这种爆发力在业内极为罕见。

业务腾飞小米做车,并非一时兴起。早在2021年,雷军就宣布要亲自带队,投入未来十年最重要的事业。当时他说“押上全部声誉”,外界有质疑也有期待。如今回头看,这场豪赌正逐渐兑现回报。
2025年上半年,小米SU7和YU7两款车型相继上市,市场反响热烈。
尤其是YU7,发布后3分钟大定突破20万辆,1小时锁单超28.9万,创下行业纪录。消费者愿意买单,不只是因为品牌效应,更是产品本身具备竞争力。

数据显示,小米汽车平均售价从去年的约22.9万元提升至今年的24.6万元,主要得益于高配版SU7 Ultra和YU7的热销。
同时产能也在快速爬坡,交付量从去年同期的2.7万辆猛增至15.7万辆,增长近五倍。
更关键的是,汽车业务的盈利能力正在改善。

上半年,该板块毛利率达到24.9%,远高于智能手机的12%。
第二季度经营亏损已收窄至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18亿元的亏损大幅好转。
公司管理层明确表示,有望在2025年第三或第四季度实现盈利。

除了汽车,小米的传统强项也没落下。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实现营收711亿元,同比增长51%,毛利首次超过手机业务。
AIoT平台连接设备数已达9.89亿台,拥有五件以上小米设备的用户突破2050万。
手机业务虽然面临增长瓶颈,但依然稳中有进。全球市占率保持在14.7%,排名第三。

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业绩支撑,让资本市场重新评估小米的价值。
2025年初,小米股价还在16港元左右徘徊,到年中一度冲破60港元,市值突破万亿港元。
虽然之后有所回落,但整体估值逻辑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

雷军作为小米最大个人股东,持有公司超过24%的股份,企业价值的飙升自然直接反映在他的个人财富上。
再加上他在金山、字节跳动等企业的早期投资陆续退出,收益可观,多重因素叠加,才造就了这一年近乎“火箭式”的财富跃迁。

舆论风暴然而,钱赚得快,争议也来得猛。
就在财富榜单发布的前几天,小米汽车正深陷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2025年3月,安徽铜陵高速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一辆小米SU7在开启辅助驾驶状态下撞上水泥桩,随后起火,车内三人不幸遇难。

事故引发公众对AEB功能识别能力和碰撞后车门能否打开的强烈质疑。家属指出车辆撞击后无法手动开门逃生,而小米最初的回应被指过于技术化,缺乏温度。
几个月后,成都又发生一起小米汽车追尾起火事件。
尽管警方通报显示驾驶员酒驾且严重超速,负主要责任,但车辆碰撞后断电导致电子门把手失效、车窗难以击碎等问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两次事故虽性质不同,但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安全设计是否存在缺陷?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车辆是否具备足够的被动救援能力?
面对汹涌舆情,雷军在一次行业会议上呼吁“共同抵制网络水军和黑公关”,结果这句话反而激化矛盾。
不少人认为,在问题尚未查清、改进措施未公布之前,谈“黑公关”显得避重就轻,甚至有些傲慢。

官媒随后发声,《钱江晚报》发表评论文章,直指企业不能将公众的安全关切轻易归为恶意攻击。
舆论普遍认为,小米过去靠营销出圈,但现在作为一家车企,必须回归制造业本质,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压力之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介入调查。

10月19日,小米被迫发布详细技术说明,承认部分车型在特定条件下存在电子门锁失灵风险,并承诺优化系统逻辑和硬件冗余设计。
这场风波暴露了一个现实:当一家公司从消费电子跨界到汽车制造,它所承担的责任不再是卖不出去一台手机那么简单。
每一次事故都可能摧毁多年积累的品牌信任。

前路挑战站在3260亿财富的新高点,雷军面临的已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而是如何平衡扩张速度与产品安全、品牌形象与公众期待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小米汽车的市场需求依然旺盛,订单充足,产能仍在爬坡。
9月份单月交付量突破4万辆,全年35万辆的目标大概率可以达成。智能化体验、生态联动、价格优势依然是其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赛道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特斯拉持续降价,比亚迪推出更多混动车型,“蔚小理”加速技术迭代,华为加持的鸿蒙智行系列销量猛增。
小米要想守住现有地位,必须在自动驾驶、电池安全、服务体系等方面持续投入。

与此同时,手机业务的压力也不容忽视。第二季度手机收入同比微降,平均售价下滑,境外市场竞争加剧。
虽然整体利润受汽车带动大幅提升,但作为基本盘的手机若长期停滞,会影响整个生态的稳定性。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的心态变了。

大家不再满足于“性价比”和“酷炫功能”,而是更加关注可靠性、耐用性和安全性。
特别是涉及生命安全的汽车产品,任何瑕疵都会被无限放大。
雷军曾说自己“早就放弃了速胜的可能性”,目标是每年提升1%的市场份额,五年做到20%。这种稳健心态,或许才是应对复杂局面的关键。

财富可以一夜暴增,但信任需要十年积累。今天的雷军,既是资本市场的宠儿,也是舆论监督的焦点。
他能不能继续走下去,不在于还能赚多少钱,而在于能不能让每一辆车都安全抵达目的地,让每一个用户都觉得选择小米是对的。
毕竟,真正的首富,不只是账面数字第一,更是人心中的认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雷军财富增至3260亿,敛财速度被调侃比捡钱还快,每分钟入账3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