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1 21:56

AI邂逅潮汕非遗,汕大淑德书院工作坊探索传统文化传承新路径

当人工智能技术与千年潮汕非遗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创新火花?近日,汕头大学淑德书院举办的“AI赋能非遗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坊”给出了生动答案。本次工作坊不仅是一场技术教学,更是一次深度的“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来自英语、设计学、数字媒体艺术、生物医学工程、汉语言文学等十多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AI的赋能下,将潮汕铁枝木偶、英歌舞、牛肉丸等非遗元素,共同转化为时尚饰品、萌趣IP与创意影像,让古老传统文化在跨学科的碰撞中注入青春动能,开辟传承新路径。

本次工作坊,淑德书院特邀同济大学设计人工智能实验室专家团队联合授课,打造沉浸式科技与人文对话平台。工作坊打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采用“理论+实践”双轨教学体系:从大型语言模型“提示词工程”基础入门,逐步深入AI智能体构建,最终聚焦AIGC文生图实战应用。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在专家指导下完成非遗调研、创意构思、视觉呈现全流程创作,实现跨领域、跨技术的文化创新实践。
一系列跨界作品见证了“AI+非遗”的无限可能。24级英语专学生杨诗华将潮汕铁枝木偶戏《陈三五娘》中“抛荔枝定情”的经典场景,精巧地转化为一枚现代金属胸针,让古老的爱情传说在日常佩戴中续写新篇。设计学研究生郭蔚雯以家喻户晓的“潮汕牛肉丸”为原型,结合牛的形象与肉丸的圆润,创作出亲和力十足的卡通IP,让地方美食以更年轻的姿态走向大众。2022级数字媒体艺术学生彭结荧以高纯度蓝色毛线织物重构潮汕英歌舞的刚劲形象,并将红桃粿的“囍”元素通过手钩花工艺融入现代服饰,让民俗符号跃动于时尚前沿。



“AI越是强大,越能映照出人类独有的共情、创造与温度。我们既要学会使用工具,更要善用工具,成为不可替代的创造者。”淑德书院院长林锦香在活动点评中阐释了工作坊的深层意义。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周丹青也分享了她的跨学科感悟:“AI就像一个翻译官,它让理工科同学做出了惊艳的设计,也让我理解了技术的底层逻辑。这种跨学科的碰撞与启发,非常珍贵。”
此次工作坊不仅技术和传统的桥梁,更是不同学科间的对话与合作的平台。它验证了AI作为古老智慧承载“容器”的可行性,也凸显了青年创造力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中的“活水”作用。淑德书院通过这一创新举措,为高校在新时代推动学科交叉、履行文化传承创新使命,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实践范式。
南方+记者 余丹
通讯员 严映洪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余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邂逅潮汕非遗,汕大淑德书院工作坊探索传统文化传承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