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1 21:56

算力动脉通千行 工信部筑基数字经济“毫秒生态”


(图片来源:摄图网)
(记者 陈锦锋)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正式启动城域“毫秒用算”专项行动,计划通过三年时间构建覆盖全国的高效低时延算力网络。这一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进入“毫秒级”精准赋能新阶段,既是对《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的深化落实,更是为新型工业化打造“算力高速公路”的关键举措。在AI大模型、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加速渗透的背景下,该行动将通过突破城域网络时延瓶颈,推动算力资源从“可用”向“好用”跨越,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毫秒用算”是算力时代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算力总规模已居全球第二,但算力资源“东强西弱”、应用场景“热”在云端“冷”在终端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在需求侧,AI训练推理、工业AR质检、8K超高清直播等场景对网络时延的敏感度已突破10毫秒阈值,传统TCP/IP协议架构下的网络抖动成为制约实时性应用的“阿喀琉斯之踵”。某新能源汽车工厂的实践显示,当质检环节网络时延超过8毫秒时,缺陷识别准确率将下降17%。
供给侧的瓶颈同样迫切。据中国信通院测算,我国城域范围内算力中心间互联时延普遍在15-30毫秒区间,用户接入时延更是达到50毫秒以上。这种“算力孤岛”现象导致东部地区算力利用率不足60%,而西部数据中心则面临“建而不用”的尴尬。工信部此次行动直指要害,通过构建“中心-边缘-终端”三级时延保障体系,破解算网融合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从战略层面看,该行动是落实“东数西算”工程的重要配套措施。通过降低城域时延,可将东部算力需求有效疏导至西部数据中心,预计可提升全国算力资源利用率25%以上,每年减少碳排放超千万吨。
三维发力 打造毫秒级算网新范式
专项行动以“高速率、低时延、广覆盖”为靶心,构建起立体化的能力体系。在核心层,重点推进400G/800G光传输网络建设,要求直辖市、省会城市间骨干网时延低于3毫秒,相当于将北京到上海的数据传输时间从现在的15毫秒压缩至接近物理极限。
边缘层建设聚焦产业集聚区,通过部署边缘数据中心和全光交换节点,实现园区级1毫秒时延圈。苏州工业园区的试点显示,这种架构可使智能制造设备的响应速度提升40%,故障停机时间减少65%。
终端接入层面,行动要求5G基站至用户终端的时延稳定在10毫秒以内,并推动Wi-Fi 7等新技术商用。在深圳前海自贸区,基于F5G全光网络的远程手术系统已实现4毫秒级操控,成功完成多例跨城心脏介入手术。
为保障目标落地,工信部同步推出“时延认证”体系,对达到标准的企业和园区授予“毫秒用算”标识。这种市场化激励机制,已吸引华为、中兴等企业投入超200亿元研发确定性网络技术。
链式反应 重构数字经济生态图景
在产业链端,专项行动正引发“鲶鱼效应”。光模块领域,400G产品价格从2022年的每Gbps 8美元降至目前的1.2美元,催生出旭创科技等本土龙头。全光交换设备市场规模三年间增长4.7倍,华为OCS产品已占据全球35%份额。更值得关注的是,三大运营商相继推出“算力+网络”融合套餐,中国移动的“任务式服务”可将AI训练任务分解至最优算力节点,成本降低40%。
行业应用层面,“毫秒用算”正在重塑生产函数。在青岛港,基于5G+边缘计算的自动化码头,集装箱装卸效率提升30%,每年节省运营成本超2亿元。金融领域,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毫秒级行情分发系统,使高频交易延迟从3毫秒降至0.8毫秒,年增加交易额超千亿元。医疗行业,协和医院的远程影像诊断平台实现跨省2毫秒传输,让优质医疗资源突破地理限制。
据工信部预测,到2027年该行动将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创造500万个新型就业岗位。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通过构建“算力即服务”的基础设施,我国正在全球数字竞争中构筑起“时延优势”这一新型战略资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算力动脉通千行 工信部筑基数字经济“毫秒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