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稀土生产线停摆!中国凭啥卡住全球90%供应链?其实很简单
前两天刷到个消息,美国军工厂的生产线一排排歇菜了。为啥?缺稀土。
这事儿说起来有点戏剧性当中国能靠稀土在全球供应链里“拍板”时,美国那边正为了找稀土急得团团转。
现在美国算是尝着被“卡脖子”的滋味了。
他们喊着2035年要夺回稀土话语权,但这事儿真能成吗?
先看看现状。
美国现在差不多90%的稀土和磁体组件都得进口,而这些进口来源翻来覆去都是中国。
为啥非找咱们买?因为从开采到分离,再到精炼磁体,全产业链的主导权都在咱们手里。
欧美其他国家早被挤到边儿上了。
就说技术这一块,中国搞了套特别“垂直整合”的产业链,西方想靠买矿石重建,门槛高得吓人。
只要中国在出口上动点“真格的”,比如加大管制,欧美那些高科技产业、国防领域就得“掉链子”。
前几年咱们确实在出口上管得更严了,连含中国成分的中间产品许可都收紧,美国那边感受肯定深。
中国稀土的逆袭剧本有多狠?但话说回来,中国稀土能有今天,可不是“天生王者”。
三十年前,咱们差点被当“冤大头”。
那时候全球稀土大战开打,美日欧变着法儿压价,中国稀土被当成“猪肉”卖,价格最低的时候比猪肉还便宜。
1990年中国市场化改革后,几百家企业扎堆卖稀土,互相打价格战,结果储量从70年代的90%降到了37%。
现在想想,那时候真是穷啊,只能先靠卖资源换钱。
可转折点就来了。
中国企业一边低价卖,一边悄悄搞“逆袭”。
2005年前后,咱们开始收购海外稀土企业,像西部矿业买了美国稀土合金厂,五矿集团收了澳大利亚公司。
更绝的是,那些把生产线搬到中国的外企,最后大多被咱们“消化”了。
比如美国那个生产先进导弹磁体的麦格昆茨公司,现在背后两大股东都是中国企业。
到2010年,中国把全球稀土产业链快“盘”明白了,这时候美国才反应过来,重启芒廷帕斯矿,可已经晚了。
2012年美日欧还把中国告到WTO,说咱们“垄断”,结果咱们2014年直接把出口关税提高10倍你告你的,我该咋干咋干。
这三个坎儿怕是过不去现在美国急了,能源部砸了近10亿美元搞稀土技术研发,还开放联邦土地找矿。
但重建哪有那么简单?第一个坎是技术。
中国在稀土分离的催化剂、结晶工艺上有专利壁垒,美国缺的就是这些关键环节的技术积累,想追上得花几十年。
第二个坎是成本。
中国稀土出口价全球最低,美国本土生产根本拼不过价格,下游客户一看太贵,肯定又跑回中国买,到时候美国钱花了,产业可能还“死”在成本上。
第三个坎是时间。
建一条完整的稀土产业链,没十年下不来。
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军工能等十年吗?没稀土,F-35战机都组装不出来。
更麻烦的是,美国这些年习惯了“赚快钱”,制造业外流严重,企业有没有耐心投长期项目都难说。
就算政策支持,中间要是遇上个政治换届,或者环保组织抗议开矿污染,项目说停就停。
芒廷帕斯矿破产背后,藏着中国稀土的“王炸”说到这,得提提美国那个芒廷帕斯矿。
这矿以前供应全球90%稀土,2002年被美国关停,想等中国稀土挖完再高价卖。
结果2015年这矿破产了,核心技术全被中国公司买走。
后来拍卖的时候,美国想靠MPMO公司重建产业链,结果这公司三大股东里,有一家新加坡公司70%股份归中国乐山盛和稀土,背后还是中国地质科学院。
绕了一圈,美国的“稀土希望”又回到中国手里。
现在除了中国,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算最大的稀土企业了,可它14%的冶炼产能,还得依赖中国技术。
说白了,全球稀土除了中国,剩下的都得拉到中国来冶炼。
这局面怎么来的?离不开一个人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
当年他和妻子克服阻挠回国,搞出“串级稀土理论”,把稀土纯度提到99.99%。
十年后美国能追上吗?中国早跑远了美国现在喊着重建稀土产业,就算一切顺利,十年后建成了,中国能在原地等吗?这十年里,中国稀土产业早往上升级了。
再说,美国就算有能力建,可政策能不能持续,资本有没有耐心,都是未知数。
毕竟稀土这东西,分离提炼技术难、回报周期长,没几个国家愿意沉下心搞除了中国。
从被压价到垄断全球,中国稀土走的路其实挺“硬核”。
别人不愿意啃的硬骨头,咱们啃了;别人嫌麻烦的技术,咱们一点点磨出来了。
现在美国想追,不是没可能,但这十年里,他们得一边看中国脸色进口稀土,一边慢慢搞建设。
这滋味,估计不好受。
而中国呢,靠着技术和产业链优势,早就把稀土这张牌握得死死的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