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前苏核潜K19核漏,一旦爆炸是广岛3倍,险些引爆全球危局!
2019年9月,俄罗斯探险队的深潜器沉到喀拉海1200米深的海底,精准找到了一个直径不到10米的金属舱体,这东西,正是苏联首艘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K19的反应堆舱,在海底埋了整整64年。等探险队员把舱体表面“K19”的编号拍下来传回去,全球军事迷都炸了锅,要知道,这可是当年苏联专门对标美国“鹦鹉螺号”的“水下杀器”,怎么会被故意扔在深海里?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从1959年下水到1990年退役,这潜艇就没顺过,爆炸、相撞、火灾轮番来,船员私下都叫它“被诅咒之船”。
还有1961年夏天那事儿,22个艇员明知道冲进辐射超200倍的反应堆舱就是送死,为啥还齐刷刷举了手?
一、1961年北大西洋核危机1961年7月4日,北大西洋格兰林岛南端的海面上,海风吹着细碎的浪花,一下下拍在K19的艇身上。
这时候的K19刚服役3个月,正执行苏联海军的秘密演习,那会儿冷战正紧,北约的反潜机在头顶转圈,不到200海里外的冰岛基地,还摆着美军的核导弹预警系统。
艇上139个船员里,有一半是从常规潜艇调过来的老兵,攥着操作杆的手,还透着对“核动力”这新鲜玩意儿的陌生和敬畏。
上午10点17分,艇身突然“咔嗒”响了一声,紧接着反应堆舱的警报灯“唰”地就红了。
机械师尼古拉・彼得罗夫往舱里冲,一进门就头皮发麻,通往反应堆堆芯的冷却剂管道裂了道缝,淡绿色的冷却剂顺着缝往外渗,堆芯温度表的指针跟疯了似的,每分钟往上窜10℃,从正常的300℃一路奔着800℃去。
“堆芯要熔了!”彼得罗夫的喊声通过对讲机传到指挥舱,舰长尼古拉・扎特耶夫“啪”地拍了桌子,这温度要是再涨,能把潜艇的耐压壳熔穿,一旦炸了,威力是广岛原子弹的3倍。
更要命的是,北约的雷达肯定能扫到辐射,到时候美国那边还不得以为苏联要打核战争?后果根本不敢想。
屋漏偏逢连夜雨,潜艇的远程无线电这时候还坏了,当初赶工建造时,线路接口没做防水,海水渗进去把信号断了,想联系莫斯科海军总部都联系不上。
扎特耶夫盯着海图,手指重重戳在“苏联S270潜艇演习区域”上,“演习停了,往南全速开找友军!另外,谁跟我去修冷却管?”
指挥舱里一下就静了。
没人不清楚情况,潜艇上根本没有正经的防辐射装备,就几件挡海水的雨衣,还有过期的防毒面具,反应堆舱里的放射性蒸汽,吸一口都可能让器官衰竭。
但这安静只持续了10秒,22只手一起举了起来,有32岁的导弹兵亚历山大,刚结婚半年,家里还等着他回去呢,有50岁的厨师伊万,儿子在列宁格勒上小学,还有24岁的实习军官谢尔盖,是艇上最年轻的小伙子。
扎特耶夫把这22人分成3组,每组只让在舱里待5到10分钟,能少受点辐射是点。
第一组队员刚掀开反应堆舱的门,带着金属味的放射性蒸汽就涌了出来,被通风系统吹得全艇都是。
艇员们下意识捂嘴,可细小的辐射粒子还是往呼吸道里钻。
谢尔盖抱着管道零件冲进去时,裸露的胳膊碰到蒸汽,瞬间起了一串红肿的水泡,可他没停,他知道,多耽误一分钟,堆芯熔毁的风险就大一分。
直到第三组队员用铁丝把反应堆阀门和饮用水系统绑在一起,让淡水代替冷却剂灌进堆芯,温度表的指针才在780℃停住,慢慢往下降。
就在这时候,有人发现一艘美国“埃塞克斯”级驱逐舰正朝K19开过来,驱逐舰的信号灯闪着“要不要帮忙”的信号。
扎特耶夫盯着信号灯看了好一会儿,最后让通讯兵回了句“不用”,他心里门儿清,苏联海军有铁规矩,核潜艇的技术毛病绝不能让北约看见,就算艇员们已经被辐射了,也不能让美军靠近。
一直等到7月5日凌晨,苏联S270潜艇赶过来,K19的艇员才被紧急转移走。
而那些冲进反应堆舱的志愿者,不少人撤离时已经开始吐、掉头发,两年里就有13人死于辐射病。
赶工出来的“先天残疾”其实K19这场危机,根本不是啥“意外”,从它开始造的那天起,就埋好了雷。
要搞清楚那道冷却管裂缝的来头,得退回到1958年冬天,那时候冷战的焦虑把整个苏联都裹住了。
1957年,苏联把首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送上天,在太空竞赛里赢了美国一把,可水下军备差得远,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都服役5年了,在水下能连续开8万公里,而苏联最厉害的常规潜艇,最远也就开3000公里,还得老上浮充电。
赫鲁晓夫在海军会议上拍了桌子,“18个月内,必须造出首艘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K19就这么成了“政治任务”,扔给了列宁格勒造船厂。
造船厂的焊工瓦西里・伊万诺夫,后来在2005年俄罗斯纪录片《K19的秘密》里回忆,“那时候我们一天要干16个小时,车间的灯从早亮到晚,质检员拿着图纸在旁边催,嘴里不停喊‘快点,再快点’。”
为了赶工期,冷却剂管道本来要做3次压力测试,结果只测了1次,有个焊工焊接时,高温焊料滴在管道上留了道小裂缝,质检员扫了一眼就签字通过,谁都不敢说“不行”,上级下了死命令,1959年必须让K19下水。
可就在建造期间,潜艇还出了两次事,一次是焊接时火花引燃了舱里的油漆,4个人憋死了,另一次是反应堆测试时,有毒气体漏了,又没了4条命。
8个人的命没了,高层没想着放慢进度,反而催得更急,“美国还盯着咱们的水下力量呢,停不得!”
1960年11月12日,K19总算造完了,参数看着挺唬人,最大下潜能到300米,能装3枚核弹道导弹,每枚能打640公里,从北大西洋开过去,能打到美国东海岸。
可试航的时候,新问题又来了,反应堆控制棒被弄弯了。
后来查出来,是操作手册上的参数印反了,船员按错参数才把控制棒卡坏的。
这一修就耽误了1个月,包括舰长在内的5个军官都被降了职。
等扎特耶夫接过指挥权,他在日志里写,“这根本不是艘准备好的潜艇,就是个没打磨好的武器,随时可能炸到自己人。”
他先后3次给上级递报告,指出K19有17处安全隐患,可只收到“按计划服役”的回复。
1961年4月30日,K19还是按时加入了苏联海军,带着一身没解决的毛病,开向了北大西洋。
“被诅咒”的余生1961年核危机之后,K19被拖回科拉半岛基地修,反应堆舱因为辐射太厉害,被单独切下来,后来沉到了喀拉海。
按理说,出了这么大的事,高层总该重视安全了吧?可“厄运”压根没打算放过K19。
1969年11月15日,K19在巴伦支海执行巡逻任务。
那时候海面上飘着浮冰,能见度不到500米,艇员突然听见艇身右侧“哐当”一声巨响,跟美国“小鲨鱼”号核潜艇撞上了。
K19的艇身被撞开一道1米宽的口子,海水“哗啦”一下就灌进了舱里。
艇员们手忙脚乱关防水门,用木板和帆布堵口子,才算勉强保住潜艇。
后来查清楚,当时两艘艇都在“静默航行”(关了主动声呐),可K19的被动声呐因为当年赶工的线路问题,没提前发现“小鲨鱼”号,又是个早埋下的隐患。
1972年2月24日,K19在北大西洋执行任务时,舱里的电路突然短路起火。
因为当初布线乱得很,火苗顺着电线窜得飞快,32个艇员为了关反应堆、灭火,被困在浓烟滚滚的舱里,最后全窒息身亡。
等救援船赶过来,K19艇身的油漆都被烧黑了,幸存的艇员抱着同伴的遗体,在甲板上哭着说,“这船就是个活棺材,我们早晚得死在这儿。”
从这以后,“被诅咒之船”的名号彻底传开,船员们还私下给它起了个更扎心的绰号,“广岛”,因为每次出事都跟经历核爆似的。
1990年,苏联快解体了,这艘服役29年的K19才算退役。
可故事没结束,从1961年核危机开始,所有艇员都签了保密协议,不许跟家人、朋友,哪怕是医生提半个字关于K19的事。
有些艇员晚年得了白血病住院,医生追问病因,他们也只能含糊应付,“在海军服役时碰过有害物质。”
一直到1991年,俄罗斯《真理报》才第一次把K19的真相捅出来,还附上了22名志愿者的名单和照片,那时候名单上已经有18人没了,剩下的4人也因为辐射引发的毛病,常年躺在床上起不来。
2006年,俄罗斯政府给K19的幸存艇员发“勇气勋章”,当年的实习军官谢尔盖,也是唯一还在世的志愿者,拄着拐杖站在领奖台上,手里攥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1961年7月4日,22个志愿者在反应堆舱门前拍的,每个人都穿着雨衣,脸上透着年轻的坚定。
回头看K19这一辈子,它的“厄运”哪儿是什么“诅咒”?就是冷战那会儿,大家一门心思要“赶速度”,把“安全”抛到了脑后,才酿成的结果。
为了追上美国,18个月赶工造出来的潜艇,藏着一堆没发现的毛病,为了所谓的“国家面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