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中国航天,永远年轻
在天上出差的中国人,又要换班了!10月31日晚,神舟二十一号将发射升空,执行此次任务的3名航天员张陆、武飞、张洪章已在问天阁亮相。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这是继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之后,再次由3种类型航天员构成的乘组。“70后”“80后”“90后”、最年轻中国航天员……本次航天乘组成员的年龄、性格、经历,再次引发关注。有人是“活力因子”,有人则“性格沉稳”,恰如指令长张陆所说,钻研科学实验,种菜养花,吟诗打拳,“未来半年中国空间站可能会变成太空中的‘桃花源’”。航天员们闲适、淡定、从容的状态,给人稳稳的踏实感。
说起来,“70后”“80后”“90后”,这串数字也是中国航天接续奋斗的注脚。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实施,中国决心独立自主建造自己的空间站。这是一场站在不同起跑线上的比赛。当时,美国、苏联已先后将上百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而中国的空间站、载人飞船、载人火箭等还处于图纸上。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几代中国航天人用了整整30年,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任务,建成了自主建造、独立运行的“天宫”空间站。如今,更多年轻人走到舞台中央,从老一辈手中接过了建设航天强国的接力棒,接续星辰大海的征程。
“问天”征途步步向前,靠的是什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这样的精神是一大秘钥。几十年来,有人矢志攻坚,“白天做晚上做,星期天星期六也做,过年过节也做”;有人常年出差,驻守在孤岛和高山上的测控站,搞了一辈子航天,也未曾目睹一次火箭腾飞;有人舍生忘死,“把舞动国旗的画面,作为我们的永别”………“没有特别的精神,就没有特别的业绩”,天地征程,苦难辉煌,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为航天事业奉献着青春韶华乃至宝贵生命。
10月31日,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16周年。这样的日子里,航天开新篇,正是对老一辈科学家的告慰,亦是对“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传承。相信接续奋斗的中国航天,必将永远年轻,书写更多奇迹。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