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幕红尘》看荷兰接管安世半导体:一场被立场认知扭曲的闹剧
最近重温了小说《天幕红尘》,当看到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之名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时,感觉荷兰像极了小说里罗家明对“见路不走”的误读:既想复制别人的成功经验,又因条件错位而坠入深渊。叶子农说“成功者的经验叫‘路’,但它有漏”,荷兰政客们恰恰掉进了这个“漏”里。
他们既没搞懂全球化产业链的因果链,也没看清自身条件的局限性,最终用一场拙劣的政治表演,把欧洲半导体产业推向了悬崖边缘。
叶子农在《天幕红尘》里说:“这是个‘场’的世界,众生立场的、利益的、好恶的,只信自己愿意信的。”
荷兰政府的行为,完美诠释了这句话。他们高举“国家安全”的旗帜,却拿不出任何实质性证据。
安世半导体的核心制造环节在德国汉堡,封装测试在中国东莞,其全球化分工模式本就是现代半导体产业的常态。
但搞笑的是,荷兰经济事务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在采访中声称“防止欧洲芯片技术完全依赖外国”,却选择性忽略了一个事实:
安世半导体的中国本地化战略,正是为了他们那些欧洲核心客户“China for China”需求而生的,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等IDM厂商早已在中国布局完整供应链。
这种“立场先行”的决策逻辑,暴露了欧洲政客的认知局限。他们把“国家安全”简化为“控制权”,却没意识到半导体产业的全球性早已超越了单一国家的掌控范围。就像叶子农说的:“出离立场的观点无处立足。”
当荷兰政府用政治立场替代市场逻辑时,他们实际上是在用20世纪的冷战思维解决21世纪的问题,结果只能是既得罪了中国,又坑了欧洲汽车产业。
大众汽车公开承认芯片库存仅能维持三周,德国沃尔夫斯堡工厂濒临停工,宝马和奔驰的新能源生产线因缺芯陷入停滞……这些代价,本可以通过市场化的合作避免,却被政治立场绑架成了牺牲品。
更搞笑的是,荷兰政府一边否认受美国施压,一边被法庭文件打脸:美国早在2025年6月就明确要求“中国籍首席执行官必须更换”才能获得制裁豁免。
这种“既当又要”的表演,连西方媒体都看不下去了,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直接指出:“这是中美之间的事,荷兰只是棋子。”
《天幕红尘》里,罗家明把“见路不走”理解为冒险走险路,最终破产自杀。他的悲剧主要是误解了“条件决定可能”的核心:
成功不能复制经验,只能基于自身条件探索路径。
在这一点上,新中国一直在实事求是的做,踏踏实实的探索,而荷兰的行为,恰恰是罗家明式的误判:
他们试图通过“接管”安世半导体复制美国对华科技封锁的“成功经验”,却完全忽略了欧洲自身的条件局限,也没看清那所谓的“成功经验”是极其短暂的,不可持续的。
那欧洲自身有哪些局限性呢?
首先,从产业基础看,欧洲半导体产业早已空心化。
安世半导体虽然是欧洲仅存的规模芯片生产企业,但其核心制程技术(如IGBT、SGT)是通过与亚洲企业联合研发获得的,知识产权为共同所有。荷兰政府强行接管后,这些技术合作能否延续成了未知数。中国企业在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氮化镓)领域的研发投入已超过欧洲,安世半导体若失去中国合作伙伴,技术升级路径将被切断。
其次,从市场依赖看,中国是安世半导体最大的市场。
2025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安世半导体中国市场收入占全球总收入的49.29%,汽车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6%。
荷兰政府的干预直接冲击了这一核心市场。中国“禁止出口”关键组件的反制措施,让安世半导体在中国工厂的出货受限,进而影响了全球供应链。
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操作,暴露了欧洲政客对市场规律的漠视和无知。
最后,从国际博弈看,荷兰的“接管”行动本质也是美国“长臂管辖”的延伸。
美国9月29日发布的“穿透规则”,将出口管制范围扩大到实体清单上公司持股50%以上的子公司,而安世半导体作为闻泰科技全资子公司,自然被纳入管制范围。
要论当狗的合格性,荷兰政府真是牛逼得让人瞠目结舌,他们9月30日立即执行了美爹的命令!
这种执行力,也是欧洲半导体产业被美国绑架的无奈。欧盟芯片法案1.0的破产,让欧洲人意识到,他们既无法独立对抗中国,又不敢真正得罪美国,最终只能用这种“抢夺中资企业”的闹剧来向美国表忠心。
叶子农说:“唯因果是究竟,唯自身条件是尺度。”荷兰政府的干预行动,完全颠倒了因果链。他们本想通过“接管”安世半导体降低欧洲芯片产业的风险,结果却制造了更大的风险。
从供应链风险看,安世半导体是全球车规级功率芯片的重要供应商,其产品涉及电动汽车、通讯设备、工业自动化等多个领域。荷兰政府的干预导致安世半导体全球生产混乱,东莞工厂实施出货限制,德国汉堡工厂的晶圆制造也受到影响。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随后警告,这场风波将引发汽车供应链中断,并对其他行业产生溢出效应。大众汽车、宝马、奔驰等车企的停产危机,正是这种风险的具体体现。
从技术风险看,安世半导体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布局,是欧洲芯片产业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中国企业在碳化硅、氮化镓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已形成对欧洲的技术追赶。荷兰政府的干预若导致安世半导体与中国技术合作中断,欧洲将失去一个重要的技术合作伙伴,进一步拉大与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技术差距。
荷兰的行动激化了中欧矛盾,中国的反制措施,不仅针对荷兰,更向全球传递了一个信号:
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正在增强,任何试图干扰中国产业链的行为,都将遭到反击。荷兰作为欧盟成员国,其行动可能引发欧盟内部的分裂,让欧洲在半导体产业竞争中陷入更被动的境地。
《天幕红尘》里,叶子农用“豆子摆阵”实验具象化因果律,破除了布兰迪等精英对“成功经验”的教条依赖。荷兰政客们的行为,恰恰是这种教条依赖的体现。他们试图用强盗思维解决市场经济的问题,结果只能是碰得头破血流。
安世半导体的成功,本质是市场化的结果。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后,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供应链管理、拓展中国市场,让安世半导体从一家欧洲老牌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2018年至2025年,安世半导体营收从十数亿欧元增长至23.6亿欧元,毛利率从25%突破至42.4%,全球车规级功率芯片市占率超过30%。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靠政府干预,而是靠市场机制的作用。
荷兰政府的干预,却背道而驰。他们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的运营、暂停原CEO职务、强行任命外籍董事,这些措施本质上是对市场化运作的破坏,这在这个讲究商业自由的国家是难以置信的。
荷兰政府的干预行动,反而加速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进程。中国的反制措施,让国内企业意识到关键技术不能依赖外部供应,从而加大了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研发投入。闻泰科技三季报显示,其半导体业务在中国市场收入同比增长约14%,汽车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6%,AI服务器、AI PC等计算设备及工业相关业务收入增长显著。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在通过市场化手段,逐步实现对关键技术的掌控。
叶子农说:“出离立场的观点无处立足,但出离立场才能看清真相。”
荷兰政客们的闹剧,本质是立场先行导致的认知扭曲。他们把“国家安全”简化为“控制权”,把“市场合作”简化为“技术依赖”,最终用政治手段制造了一场本可避免的危机。
欧洲半导体产业的出路,不在“接管”中资企业,而在“合作”。中国不仅是安世半导体最大的市场,也是全球半导体产业最重要的增长极。根据SEMI数据,2025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将占全球的3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市场。欧洲企业若想分享这一红利,必须放弃“零和博弈”的思维,转而通过技术合作、市场共享等方式,与中国企业共同构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
事实上,这种合作已有成功案例。意法半导体已宣布将其40nm MCU交由中国晶圆代工企业华虹集团代工,恩智凌也表示将建立一条中国供应链。这些企业明白,在半导体产业全球化的今天,任何试图强行隔离市场的行为,最终都将被市场淘汰。
当中国企业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当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完成新一轮重构时,欧洲将发现,他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个安世半导体,更是一个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机会。
荷兰“接管”安世半导体的闹剧,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欧洲政客们的认知局限:他们既没搞懂全球化产业链的因果链,也没看清自身条件的局限性,最终用一场拙劣的政治表演,把欧洲半导体产业推向了悬崖边缘。
《天幕红尘》里,叶子农说:“活着就有麻烦,能躲就躲,躲不了就受着。”欧洲半导体产业的麻烦,不是中国制造的,而是他们自己制造的。当他们用强盗立场替代市场逻辑时,麻烦就已经注定。
这场闹剧的最终结局,或许会像罗家明的破产一样,成为欧洲半导体产业的一个警示案例:只有尊重市场规律,尊重技术逻辑,尊重合作共赢,才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走得更远、更稳。否则,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更多的麻烦,和更深的困境。
最后,送上叶子农一个关于欧盟的因果预言,给欧洲,请好自为之。
“欧盟也不是为了主义凑在一起的,是成员国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生产力资源社会化和全球化是生产力自身的发展要求,是人类要过好日子的本能。如果欧盟有一天沦为政治工具或另一种形式的大锅饭,它会像苏联一样垮掉,半点没商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