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涨30%!国产存储芯片迎“黄金窗口”,长江长鑫卡位AI新赛道
2025年刚过一半,存储芯片圈就炸了闪迪4月先调价,打破近两年的行业冰封,9月又涨超10%,美光紧跟着就涨了两三成。更有意思的是,三星、SK海力士这些国际大厂忙着收缩产能保利润,咱们国内的长江存储、长鑫存储却在加班加点,机器转个不停,一场数据存取的战略卡位赛,这就鸣枪开跑了。
作为常年盯科技圈的小编,我总觉得这波行业反转,对国产存储厂商来说,是机会但也藏着不少挑战,今天就跟大家掰扯掰扯这事儿。
要说存储芯片这东西,跟CPU、GPU真不是一个路子。
CPU得靠架构创新才能领先,GPU是沾了AI的光才火起来,存储芯片更像“大宗商品”,卖得好不好、价格高不高,全看供需关系。
我翻了近二十年的行业数据,发现这行就没跳出过一个循环:需求一爆发,厂商就疯狂扩产;产多了卖不掉,价格就暴跌;跌到底没利润了,只能减产去库存;等库存清得差不多,市场又会回暖。
本来想以为2021年那波高峰能撑久点,毕竟当时疫情催着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电子消费一下就爆了,三星、美光这些厂恨不得把生产线全开满,结果2022年说凉就凉。
全球消费电子没人买了,之前扩的产能全成了负担,存储芯片价格直接砍半还多,有厂商单季度营收就掉了四成,那日子是真不好过。
不过行业寒冬也不会一直冻着,有位业内资深分析师跟我聊的时候说,“存储行业的周期率就像一场宿命,但只要价格跌破成本线,减产就是唯一的活路”。
果然2022年底,三星、SK海力士就先动手了,主动收缩产能,这一减就是一年多。
到2024年,各大厂的库存终于回到正常水平,库存一降,价格立马就跟上了。
上半年NANDFlash和DRAM的合约价都涨了不少,咱们普通消费者可能没太明显的感觉,但下游厂商拿货价确实高了,这回暖的信号算是实锤了。
AI服务器成新引擎,国际大厂“让空间”给国产?本来我以为存储需求还得靠PC和手机撑着,后来跟做服务器的朋友聊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现在AI服务器才是需求主力。
他跟我说,一台AI服务器要的内存,抵得上4到8台传统服务器,比如某云厂商订的AI服务器,单台就要1TB的DRAM,这需求涨得也太猛了。
除了AI服务器,智能汽车和边缘计算也在抢存储芯片。
现在智能驾驶越做越好,车里面要存的数据越来越多,2024年车规级存储的生意比去年多了不少;边缘计算设备对低延迟存储的需求,也在慢慢扩大市场空间。
有意思的是,这边需求涨得欢,国际大厂却在收缩战线。
三星2023年就把存储产能砍了一成左右,优先去做利润更高的HBM(高带宽内存);美光更直接,把部分DRAM产能转去做特种存储,常规存储市场的份额就这么空出来了。
这种“别人减速我加速”的机会,对国产厂商来说真不多见。
毕竟之前国际大厂占着技术和产能优势,国产厂商想抢份额很难,现在他们主动让空间,能不能接住就看国产厂商的本事了。
长江、长鑫“加速跑”,但这些坎还得迈过去要说国产厂商这几年的进步,是真肉眼可见。
长江存储自己搞了个Xtacking架构,3DNAND的堆叠层数都快突破200层了,我看他们的SSD产品现在跟国际品牌比也不差,数据中心的订单越来越多,慢慢在往高端市场渗透。
长鑫存储更侧重车规级存储和AI内存,LPDDR5都能量产了,之前国内高端内存基本靠进口,现在终于能自己造了,也算是填补了空白。
我前段时间去合肥长鑫的工厂外转了转,新的光刻机刚运到,车间里24小时都在转,那劲头确实足;上海长江存储的研发中心,听说工程师们正在测试200层以上的3DNAND样品。
还有个数据挺提气,2020年咱们存储芯片自给率还不到5%,2023年就到15%了,虽然离安全水平还有距离,但至少在往上走,这进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政策上也给力,“新质生产力”提出来之后,大基金二期往芯片设备国产化倾斜了不少钱,从材料、设备到设计、制造,全产业链的生态慢慢在成型。
有分析人士跟我说,“现在国产存储已经不是简单的‘替代’了,而是在跟国内应用生态深度融合”,这话我挺认同的,毕竟只有跟国内需求结合得紧,才能走得更稳。
但想真正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还有不少坎要迈。
最头疼的是良率和成本,存储芯片这东西特别吃规模,产量上不去、良率不稳定,成本就下不来。
长江存储的3DNAND良率大概在85%左右,而三星能到92%,就差这几个点,成本就差不少,卖价没优势,怎么跟人抢市场?这可不是小问题,得慢慢磨技术才能解决。
人才问题也挺棘手,存储芯片要懂材料学、物理学、电子工程,啥都得会,属于复合型高端人才。
国内这种人才缺口还挺大,不光要招来人,还得留住人,这都是长期要做的活儿。
更麻烦的是生态配套,设计用的EDA工具、测试设备,还有封装材料,不少还得靠进口,一旦被卡脖子,生产就容易受影响。
这些问题不解决,就算抓住了现在的窗口期,也很难长期立足。
摩根士丹利预测,未来五年全球AI数据中心要投3万亿美元。
这些数据中心不光要算力,更要存储,毕竟那么多数据得有地方放,这对存储厂商来说,绝对是块大蛋糕。
现在长江存储在测200层以上的3DNAND,长鑫存储的新生产线也在爬坡,国产厂商已经站在了机会门口。
但我觉得,不能光靠周期红利吃饭。
这波窗口期是因为国际大厂减产、需求又刚好爆发才来的,等他们缓过劲来,肯定还会回来竞争。
所以国产厂商得趁现在把技术练扎实,把产业链生态补全,不然机会过去了就没了。
毕竟半导体行业没有捷径,只能一步一步来,只要方向对了,慢慢总能追上国际大厂的脚步。
现在市场的指针已经回摆,周期的力量开始显效,就看国产存储能不能抓住这波机会,真正在全球市场里占住一席之地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