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搜货藏猫腻!刷到的全想买?小心AI喂给你的全是算好的“陷阱”
文 | 金锐点编辑 | 金锐点
2025年的双11刚拉开序幕,不少人刷手机时都发现购物变了模样。
不用再翻几十页搜索结果,对着手机说一句“哪款面霜最划算”,AI立刻就会推送“最优解”,连选购攻略带购买链接都整理得明明白白,不知不觉间购物车就被填满了。
这份“省心”确实让人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可真正下单后,不少人却发现了问题。
同款美妆产品在另一个平台购买,价格竟然低了近60元,原本以为挖到的“小众好物”,翻来覆去都是平台上的老品牌。
这时候难免会疑惑,AI搜货到底是在帮我们省钱省时间,还是那些让人心动的推荐,早就是算法提前设计好的“陷阱”?
其实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种购物模式的转变,核心是AI重构了消费决策的整个流程。
放在以前,买一件衣服要先搜关键词,再按销量、价格、用户评论逐一筛选,对比三五家店铺后才敢下单。
过程虽然繁琐,但选什么、在哪买,主动权始终在自己手里。现在不同了,从“找商品”到“选商品”的环节全被AI接管。
口头提问就能拿到“标准答案”,看似节省了半小时时间,实际上却悄悄交出了购物中最关键的筛选权。
而这份便利背后,藏着AI搜货的第一个问题,它口中的“最优解”,受限于自身数据范围,并非真正的“全网最优”。
此前有测评做过试验,当询问AI“哪买美妆产品最划算”时,A平台的AI推荐了自家平台的链接,可实际去B平台查询后发现,同款产品价格低了近60元。
这并非AI出错,而是技术本身存在局限,A平台的AI无法实时获取B平台的动态优惠信息,也无法精准掌握对方的后台结算价,所谓的“全网比价”,本质上只是基于历史数据的估算。
懂行的人都清楚,2025年的算法推荐即便再智能,也跳不出自身的数据边界,我们看到的“最优”,其实是平台想让我们看到的“最优”。
除了比价不准,AI推荐里还藏着更隐蔽的问题,它会悄悄收集用户数据,摸清消费偏好后,用“精准服务”的名义诱导下单。
用户每一次点击商品、每一秒停留时间,甚至划走页面的动作,都会被算法记录下来,逐步构建出完整的“消费画像”。
之后算法就会展开一系列引导:先推送几款高价商品,让用户在心里建立“贵”的预期,再放出稍低价的链接,让用户产生“捡便宜”的错觉。
接着用“库存仅剩3件”“限时1小时折扣”的提示制造紧迫感,同时只展示高分好评,营造“大家都在买,肯定没问题”的氛围。
我们常说的“越刷越想买”,其实和这种引导密切相关,大脑遇到“占便宜”“怕错过”的信号时,容易产生兴奋感,等反应过来,购物车里已经多了不少并非必需的商品。
AI模特和数字人主播的普及,又给这种引导加了一层伪装,对商家而言,用AI模特确实能节省不少成本,部分商家反馈使用后下单量有所提升。
但对消费者来说,麻烦也随之而来,AI模特的身材比例经过优化,衣服穿在它身上的效果,和穿在真人身上往往存在差距。
更关键的是,衣服的面料垂感、是否容易起皱等细节,AI模特无法真实展示,等收到货后,难免出现“买家秀与卖家秀差距大”的情况。
还有一个让人不安的点:我们无法分辨刷到的商品,是因为质量优质被推荐,还是因为商家支付了广告费。
此前淘宝内部人士提到,目前“AI万能搜”推送的都是自然流量,暂未考虑商业化。
但稍微梳理就能发现,这和搜索引擎早期的发展路径十分相似,先让用户习惯使用、建立信任。
等依赖感形成后,再逐步推进商业化,到那时算法推荐中会掺杂多少广告因素,我们更难判断。
如果长期依赖AI搜货,还会面临一个隐形问题:逐渐走进“消费牢笼”,失去接触更多选择的机会。
以前逛传统电商时,本来想买外套,说不定会意外刷到一条搭配的裤子,这种“逛出来的惊喜”很常见。
但AI是典型的“需求导向”,它只关注用户明确提出的需求,还会反复推送用户常买的商品类型,时间久了,用户很难再接触到不熟悉的品牌或商品。
不少经常靠AI选品的人反馈,自己对陌生品牌的兴趣越来越低,这就是算法导致的视野窄化。
更关键的是,那些刚起步的新品牌、缺乏流量的小商家,因为没有足够的销量和好评数据。
根本无法进入AI的推荐池,最终形成“大牌子越火,小牌子越难出头”的循环,我们实际能选择的商品范围其实在缩小。
当然,不能说AI搜货全是弊端,它确实能帮我们省去翻页对比的繁琐,尤其是购买常用商品时,效率提升明显。
但是如果我们天天靠AI选品,慢慢也会失去自主比价、判断的能力。
2025年北京市网信办推动算法原理公示,其实也是在提醒大家,算法需要监管,我们自身更要保持警惕。
说到底,无论是双11还是日常购物,我们的核心需求是买到真正需要的好东西,而不是被算法推着下单。
下次AI推送“最优解”时,不妨多花两分钟,手动去其他平台核对价格,看到“限时秒杀”时,先停顿一会儿,想想“这件东西我真的用得上吗”。
AI可以提供建议,但最终买不买、买什么,应该由我们自己决定,科技进步的初衷,是让我们拥有更多选择而非更少。
在享受AI便利的同时,守住自主判断的意识,才算真正掌握了消费的主动权,这大概就是算法时代,我们购物时最该记住的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