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算力军备竞赛打响,英伟达接5000亿订单,市值冲向5万亿
2025年10月29日,全球科技圈和金融市场被一个消息炸响:芯片巨头英伟达在盘前交易中股价上涨2.8%,市值一举突破5万亿美元关口,成为全球首家达到这一规模的公司。这数字说出来都有点让人咋舌,已经超过了日本或德国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而点燃这场市值狂欢的,是CEO黄仁勋在行业活动中透露的两个重磅消息:公司拿到了5000亿美元的新AI芯片订单,还将为美国政府打造七台超级计算机。这不仅是英伟达的高光时刻,更像是AI时代火力全开的信号。
订单背后的双重推力英伟达的市值飙升绝非偶然,而是踩准了全球AI发展的节奏。过去三年,从2023年的H100芯片到2024年的Blackwell架构,再到即将推出的Rubin系列,英伟达的GPU几乎成了大型语言模型训练和推理的核心动力,就像AI产业的“粮食”一样不可或缺。
这次5000亿美元的订单更是超出了市场最乐观的预期,据测算,这比英伟达过去几年的营收总和还多,相当于锁定了未来两三年的大部分产能,这也说明AI竞争已经从实验室的“试验阶段”彻底迈入了大规模落地的“实战阶段”。
这波巨额订单主要来自两拨“买家”。第一拨是谷歌、Meta、微软这些超大规模云服务商。2024年他们还试着自己搞芯片,比如谷歌的TPU、亚马逊的Trainium,但面对越来越复杂的AI模型,最后还是得回头找英伟达。
毕竟在算力需求面前,“不跟注就出局”,没人敢在关键环节掉链子。另一拨更关键的力量,是各国对“主权AI”的追求。英伟达要为美国能源部和国防部建的七台超算,被业内比作AI时代的“阿波罗计划”,这标志着算力已经和国家安全、科技领导力直接挂钩。
现在不只是美国,法国、英国还有中东的沙特、阿联酋都在砸钱建本土AI计算中心,而英伟达就成了这场算力军备竞赛里的核心供应商,地缘政治分量堪比能源巨头。
这些需求叠加在一起,直接把英伟达的订单量推上了新高度,也撑起了市值的第一波增长。但订单再多,市值冲到5万亿这个级别,市场难免会犯嘀咕:这估值到底站不站得住脚?
多头与空头的激烈拉锯5万亿美元的市值,让华尔街不少人都有点“眩晕”,毕竟这背后是对未来增长的极致预期,市场上的看法也分成了鲜明的两派,看涨的多头理由很直接:英伟达卖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AI淘金热里的“铲子”,这种生意最稳当。
公司毛利率超过70%,更关键的是有CUDA软件生态这个“护城河”,全球数百万开发者都在依赖这个平台,想替代都难,这就让它几乎垄断了高端AI芯片市场。
更让多头有底气的是那5000亿美元的订单带来的“收入可见性”。在波动极大的科技行业,能提前锁定未来几年的业绩,简直是“定心丸”。而且他们认为,现在AI的渗透率可能还不到10%,从自动驾驶、新药研发到机器人,到处都是潜在市场,5万亿可能只是个开始。
但空头的质疑也很尖锐,首先就是估值本身,按5万亿美元市值算,英伟达的市盈率可能超过50倍,这相当于把“完美未来”都提前定价了,只要增长稍微慢一点,股价就可能出问题。最大的风险还来自客户:微软、谷歌这些每年花几百亿买芯片的巨头,一直在偷偷搞自研,就是想摆脱“英伟达税”。
虽然现在自研芯片性能还差点,但长期来看,这种“去依赖”的努力早晚是威胁,还有人担心AI需求有周期,现在是建基础设施的“投入期”,等模型都搭好了,需求会不会降温?要是AI没能像预期那样带来经济回报,企业砍算力预算,英伟达的订单量就可能受影响。
华尔街唯一给英伟达“卖出”评级的分析师甚至把这比作2000年的科网泡沫,警告说一旦支出放缓,整个体系可能会调整。不过目前来看,多头还是主流,80个分析师里73个给了买入评级,毕竟现在市面上的GPU还没出现闲置,需求确实还在爆发期。
这场拉锯战让5万亿市值充满了争议,但英伟达自己显然早有准备,面对质疑,它已经悄悄开始了从硬件商到平台型公司的转型。
从芯片卖家到AI生态核心黄仁勋心里很清楚,单靠卖芯片,迟早会遇到天花板。所以英伟达早就开始布局“下一幕”:从硬件供应商变成“平台即服务”公司,简单说就是“为硬件而来,为软件而留”。
CUDA生态是这一切的核心,这个运营了十几年的平台已经锁定了开发者,现在英伟达要在上面加更多“服务”,比如卖NVIDIA AI Enterprise软件套件的授权费,还有Omniverse平台瞄准工业元宇宙,都是在挖更深的“护城河”。
这次5000亿订单和与美国政府的合作,就是转型的最好例子,英伟达不再只卖GPU芯片,而是打包卖完整的超算系统,再捆绑软件和服务,还推出NVQLink技术连接量子计算和经典计算,把业务从AI芯片延伸到了更多前沿领域。
长远来看,英伟达的目标是做AI时代的电力公司,不管是企业还是国家,想用上AI能力,直接接入它的平台就行,这种从“卖产品”到“卖生态”的转变,其实是在打开新的增长空间,也在回应市场对长期价值的质疑。
回头看英伟达逼近5万亿美元市值的历程,本质上是全球AI产业爆发的缩影,5000亿订单的背后,是商业需求与国家战略的双重驱动;估值争议的核心,是对AI周期长短的不同判断;而战略转型,则是英伟达守住优势的关键。
5万亿美元是一个里程碑,既印证了AI的巨大潜力,也提醒着市场要理性看待增长。但无论如何,这场由算力驱动的科技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而英伟达这艘巨轮,已经驶在了最前沿的航道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