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北三省和四川、重庆地区的人口死亡率那么高?有三大原因
“东北人是不是更容易早逝?”这句玩笑在我看到最新全国死亡率排行榜时忽然有了沉甸甸的份量。辽宁、吉林、黑龙江排在前列,川渝两地紧随其后,而全国平均值却低了一个身位。表格冰冷,却把“某些地方活得更难”写得明明白白。先排除最常被引用的理由——老龄化。江苏、浙江、上海的灰发比例同样吓人,可他们的死亡率反倒不算顶格。说明年龄结构并不是唯一凶手,甚至可能只是共犯。要找真因,得把镜头拉远一点,看生活方式与社会环境的合谋。
如果把目光转向川渝,又是另一种“慢性伤害”。成渝火锅店半夜仍人满为患,一口冒油的鸭肠下肚,隔壁桌干杯的是52度自酿白酒。高盐高油加夜生活,让血脂和血压一路飙升。当地医生私下统计,三十岁不到的高血压患者比沿海同龄人多出近一成;五十岁以上的脑卒中住院率,则是华东的1。4倍。饮食文化的魅力和代价,被写进了医院病房里的数据表。
城乡差距是第二把锋利的刀。辽宁号称“准北上广”,可城镇化率还停在七成,四川更只有六成。听起来不低,但别忘了广东已摸到75%,上海超过90%。差距背后是医疗服务的断层:县医院连CT都要排队,基层诊所连胰岛素储存柜都嫌奢侈。糖尿病患者只要错过一次复查,下一次可能就是截肢。城市和农村的平均预期寿命差,短短几十公里却能拉开五到七岁。
再说政策层面。中央这几年投入大量“县医院能力提升”项目,设备砸下去了,可医生短缺是硬伤。外科主任月薪不到一线城市三分之一,走了谁来值夜班?于是,严重心梗从乡镇转至省会,黄金90分钟往往被堵在高速路口,变成统计表里的又一个“可避免死亡”。要降死亡率,硬件升级只完成了上半场,留住人、留下服务才是加时赛。
对比长三角,很能说明问题。苏南的老人平均一年摸三次社区医院,慢病随访写进手机APP,哪天忘记服药,义工可能先打电话问候。东三省城镇老人在药店排队买硝酸甘油时,浙江乡镇的血糖监测车已经开到田间地头。可预防死亡率就这样被差距拉开:设备同样来自国产品牌,用与不用,全靠组织能力。
怎么办?一套药方或许没那么惊艳,但务实管用:1)继续把医疗资源搬到县域,别光靠建楼,医生薪酬要与县外同步;2)针对重点慢病做“生活方式”干预,川渝火锅店能否有低钠鸳鸯锅?东北社区组织冬季室内健身队?3)数据要下沉到村卫生室,实时盯住高血压、糖尿病指标,把预防做在早期;4)产业层面加快绿色转型,减少残留职业病新人群,把下一代从重工业旧风险里抽离出来。
有人会说,“吃口火锅还得看表、干杯前先测血压,多没劲。”可生老病死从来不是宏大叙事,而是落到每一张餐桌、每一次呼吸里。死亡率的高低,终究与你我有没有好好活着息息相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