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7 13:36

合肥科研团队刷新全球纪录!实验成果登上国际光通信顶刊

  在合肥一条普通的通信光纤里,两种信号同时奔跑:一种传输网络数据,另一种携带量子密钥。
  曾经微弱的量子信号,总被强大的网络光流淹没;如今,它终于能并肩同行。
  中国电信量子研究院团队在真实网络环境中完成这一实验,成果被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收录,刷新全球纪录。

让两种“声音”共存
  监测屏幕上,几条曲线正缓缓波动,几乎难以察觉。那是光在传输数据的痕迹,从城市一端到另一端,穿过地下的光缆。在这根看似普通的光纤里,同时流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信号:一种是人们每天都在使用的网络数据;另一种,是微弱得几乎不可测量的量子密钥信号。过去,它们不能共存。如今,它们在同一根光纤中稳定运行。
  要理解这项实验的意义,得先明白通信的规则。
  光纤像城市的信息高速公路,每秒传输上亿条数据。普通通信信号功率强、速度快,就像满载货物的大卡车;而量子密钥信号则极其微弱,像一辆轻巧的自行车。两者同路而行,车流产生的噪声、震动,足以让“自行车”瞬间失衡。
  过去的做法,是让卡车慢下来,降低光功率,以保护量子信号。但那样通信效率大幅下降,与现实网络的高负载要求相悖。“要让两种信号都跑得快,又不撞车,这在业内是公认的难题。”一位参与实验的研究员说。
  合肥团队这次的实验采用了更巧妙的方式:通过波长划分、噪声抑制等手段,让两种信号在不同“车道”上运行,同时保持各自速度。
  他们最终在80公里的现网光纤中,实现了10 Tb/s以上经典光信号与量子密钥信号的共纤传输——在通信质量完全保持的前提下,量子信号稳定生成。
  实验中,经典信号没有降低功率,通信质量保持稳定,而量子密钥生成速率也达到了预期。实验结果刷新了全球纪录,意味着量子通信真正迈出了“实用化”的一步。未来量子通信不必再重新铺设专用光纤,而能直接与现有通信网络共用一根线路。
让顶刊成果落地普通生活场景
  这场实验由中国电信量子研究院科研团队完成,成果日前被国际光通信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正式收录。
  它在真实通信网络中实现了超过80公里、10 Tb/s以上的经典光信号与量子密钥分发(DV-QKD)共纤传输——这在全球尚属首次。
  “实验能被引用当然重要,但我们更关心它是否能在现实环境中长时间稳定运行。”一位团队成员说。他们希望未来量子通信能像5G一样普及,用户不需要理解背后的原理,只要感受到更安全、更高效的连接。
  事实上,一些基于量子安全的产品已经在市场上出现。比如量子安全SIM卡、量子加密专线、电子印章系统等,已经在合肥及周边的企业中试点。使用者在操作上几乎没有区别,只是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增加了一层物理级保护。这种“无感安全”,正是科研人员追求的方向,让复杂技术退到后台,让普通人自然使用。
  回到实验现场,那根光纤此刻仍在运行。信号波动被实时记录,新的测试方案也在不断尝试。实验人员说,最理想的状态,希望有一天没人再提“量子通信”这个词,因为它已经像空气一样,融入日常通信的每个角落。
看不见的技术正逐步融入现实
  这项实验之所以能落地合肥,并非偶然。
  合肥已经有十多年量子通信研究的积累。早在2017年,中国电信就在这里完成了全球首个量子密钥与大容量光通信共纤传输实验。
  如今,合肥的量子通信城域网已连接起多个核心节点、百余个接入站,光纤总长度超过千公里。科研人员形容这是一张“肉眼看不见的安全网”,覆盖着城市的通信线路。
  在合肥,这些看不见的技术正在逐步融入现实基础设施。从地面通信网到卫星链路,量子通信的节点正在延伸。科研人员形容,它就像城市地下的一层“隐形护盾”,不喧哗,却持续运转。
从合肥出发链接未来信息世界
  从理论到现网,从实验室到城市,这段光的旅程,是中国量子通信真正进入实用阶段的注脚。
  通信从来不是抽象的事。从有线电话到5G,从无线信号到量子加密,人类一直在寻找更快、更安全的连接方式。合肥这次实验的意义或许就在这里,它让“安全”不再只是一句承诺,而是埋在地下、流动在光里的现实。
  未来,量子通信或许不会再被视作“未来技术”,而只是我们每天使用的“网络的一部分”。
  那根从合肥出发的光纤,也许正在默默改变信息世界的安全方式。
合报深一度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王书浒(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合肥科研团队刷新全球纪录!实验成果登上国际光通信顶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