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立讯精密!最受益于AI时代的龙头,没有之一
本文是《价值事务所》的第1990篇原创文章。文章仅记录《价值事务所》思想,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没有群、不收费荐股、不代客理财。
在此前小米的文章中所长讲到,小米当前的动作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是造车,另一个就是小米眼镜,因为这两块业务才代表未来,任何一个做好了都可以再造几个小米。
之前追踪小米的文章所长主要讲的小米车,这里所长更多讲一下小米眼镜以及相应的受益企业。
在讲小米眼镜之前,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即手机还能陪我们走多久?
现代人有了手机,无疑是巨大的进步,现在可以说没有几个人能离开手机,我们通过手机上网、与他人联系、处理各种各样的工作……
但手机真的就会这样陪伴我们一辈子么?手机的功能会不会被其他东西所取代呢?
如果站在功能性的角度来讲,手机其实并不是那么好用。首先,手机是“身外物”,体积那么大一坨,一个不注意就可能丢,所长有丢过手机,所长朋友也有被摸过手机,出门如果穿的是没有兜的衣服/裤子就很不方便。
其次,手机要一直用手触碰,尤其是打字什么的,打久了还是蛮累的,虽然现在也有语音识别,但总归还是不太方便,那么小一个屏幕操作起来也并没有那么丝滑。
考虑到手机的诸多不便,所长大胆地进行推测,未来手机很可能会被取代,而这个取代手机的东西很有可能就是AI眼镜。
假如AI眼镜技术真的大成,一个眼镜只有轻轻几克,那戴着就毫无压力,几乎可以随身携带,就不容易有忘了、掉了的风险。老看所长视频的同学都知道所长是个四眼,除了睡觉眼镜基本就是不离身的,眼镜不重,大约10g的样子,戴习惯了就根本感受不到它的存在,更何况如果AI眼镜真的能取代手机,那聪明的人类一定会对它不停地进行迭代,甚至有一天它的重量可以真的忽略不计。
到时候AI眼镜必然会具备手机的一切功能,甚至比手机还要好用。不妨想想,届时这个AI眼镜会有多大的市场?
甚至真到那个时候,整个互联网行业的格局都可能被推翻重来,毕竟我们现如今使用的很多app以及生活习惯都是基于手机作为入口的前提下,如果以后不用手机改用眼镜了,很多app应当会有新的形式,提供服务的企业大概率也会换一波。
好了,言归正传,讲这么多,所长只是想让大家看到可能的未来,而且大家千万不要觉得这个未来多么遥远,就现如今小米研发的AI眼镜来看,虽然形态还很初阶,但是已经有一定的市场了。只要有市场在,以勤劳的中国人更新迭代的速度,或许要不了三五年手机就会逐步被取代了,毕竟当年智能手机普及的全过程也并没有用多久时间,现如今新能源汽车取代燃油车其实也挺快的。
这不,大西洋彼岸的Meta在9月18日就发布了首款内置屏幕的AR眼镜RayBan Meta Display。只要有了1就一定会有2,有了2就一定会有3或者4,未来随着AI眼镜的交互性越来越强,用不了多久应当就会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新一代移动终端。Meta可以,小米只会更可以,千万不要怀疑咱们国内企业跟进并改进的速度。
不过,今天所长不想讲小米,嘻嘻,是不是有点意外?嗯,所长要讲的是另一家非常有代表性的AI眼镜受益企业——领益智造。
AI 硬件平台化领导者比起小米,领益智造要小众得多,《价值事务所》此前也没有追踪过,大家对他应该会感到陌生。
正如本节的小标题所讲,领益智造是一家AI硬件企业,是To B的制造业企业,处于产业链中间环节,所以我们接触不到很正常。
领益智造一开始的发家业务是模切,简单说就是把各种材料通过机器加压切割变成电子设备需要的特定形状小零件,这些零件非常不起眼,却是手机、电脑、新能源车等产品正常工作必不可少的存在。
领益智造的模切业务从一开始就在服务头部企业,早年给诺基亚、富士康供货,后来由于切割技术非常精准得到苹果的认可进入了苹果供应链,现在是苹果、华为、小米等主流手机品牌的核心供应商。
同绝大多数企业一样,当一家企业在一个领域做到头部后,哪怕不刻意去干什么,主营业务本身都会衍生出一些可能切入的业务,就好比《价值事务所》一开始只做《价值事务所》,后面又衍生出了《价值事务所max》、《所长会客厅》、《新能源正前方》、《次新观察》以及视频号《价值事务所vive》,这些账号没有哪一个是事先规划好的,就是做着做着就做出来了。
领益在用模切服务大客户的同时,也一直跟着大客户成长,不断根据客户们的需求去扩大结构件的业务规模。截至2025H1,公司的业务情况如下图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AI终端”其实是蹭热点,公司的核心业务还是模切相关的精密结构件,这些东西的下游应用涵盖手机、电脑、可穿戴设备、XR、机器人等领域,要说属于AI终端也没毛病,但是公司这么给自己的业务命名,有一说一,误导性很强。
讲到这里,或许大家会想起另一家所长常提及的企业——立讯精密,领益智造的业务同立讯精密有些相似,两者的客户以及发展大方向也都挺像的,都是服务如苹果这样的顶级大客户,先从一两个抓手入手,然后不停横向扩展,然后再往同智能手机相关的新能源车进军(PS:其实不难发现,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的最厉害的玩家都是同一批,比如小米、华为)。
不过领益智造的零部件要比立讯精密的精密度更高,技术含量也更高,所以毛利率要比立讯精密高一点,但中间制造业企业的毛利都不会太高,哪怕高,整体也就是20%左右。
之所以2024以及2025毛利有所回落,核心在于新产品业务收入规模大幅度提升,但这些新业务的盈利能力和原有的成熟业务相比肯定会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一家企业发展新业务的必经之路。
如果看2025H1的收入结构情况还不太能看出来的话,看2024就非常清楚了,公司在2024年报中也讲了这么一句话,“因产品构变化等因素影响,毛利率17.41%,同比下降4.37个百分点”(2024年报的第75、76页),我们看了2024的收入结构再去看2025H1,其实会发现整体趋势是差不多的。
2025H1,公司2024暴涨的业务毛利都开始回升了。公司在2025半年报的82页中如此描述,“AI 终端业务,实现收入约 208.65 亿,同比增长17.26%,毛利率约为16.89%,同比提升 0.34 个百分点。在各细分产品板块,材料、热管理、传感器及相关模组、精品组装及相关等终端核心零组件业务在收入快速提升的同时,保持了较高的毛利水平;
汽车及低空经济业务,凭借在工艺能力提升及效率提升方面进展较好,公司市场份额及盈利能力不断提升,实现收入 11.83 亿,同比增长38.41%,毛利率同比提升 13.27 个百分点。”
你看,AI终端业务和汽车及低空毛利都回升了,那为何2025H1的整体毛利相比2024还有0.69个百分点的下降呢?
嗯,核心就在于其他业务飙得太快,这块又是个新业务,规模效应还没起来,所以大大拖累了毛利。
不过这都不重要,讲这一大堆只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一是领益智造有哪些业务,这些业务都大大受益于AI爆发,反正是属于未来的;二是领益智造的新业务目前正处于高速成长期。
速度有多快呢?近十年的营收复合增速高达27.78%,2025H1的营收也有23.35%的增长,至于利润嘛,现如今处于高速增长期就没那么重要了,只要公司现金流没问题,就没啥好操心的。
至于公司的现金流嘛,嗯,还是非常强的!
好了,这一大堆固然重要,但是同前文讲的AI眼镜有啥关系捏?
AI眼镜最大受益者嗨,自然大大有关系!
大家觉得AI眼镜会是当下的这些手机/互联网巨头做出来的可能性大,还是创业公司做出来的可能性大?
不用想了,自然是前者,哪怕是后者,恐怕也会被前者并购,就好比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造车新势力是不是要么GG,要么和老牌走在一起?比如小鹏牵手大众。
那这些巨头的供应商是不是还是那些老供应商?这么多年的合作,这么多年的感情,关键是这些老供应商一直都很给力呀,典型如领益智造,是不是一直都跟着客户延伸新业务,基本干一个新业务成一个,而且新业务基本都是爆炸式增长。
此外,现如今领益智造也将AI眼镜相关业务单独分拆出来讲,由于这块业务还比较新,公司相关营收难免会有波动,比如2024实现了42.74%的增长,2025H1就下滑了27.04%。
AI眼镜听起来很高级,但要用到的硬件基本还是那些,需要用到的核心工艺也就还是那些,未来随着AI眼镜的大爆发,目前已经有客户资源、已经有相应业务在贡献收入的领益智造,怎么可能没有什么大的表现呢?
一旦随着AI眼镜的迭代跟着迭代,很显然领益智造又会出现很多全新的现如今想象不到的业务,比如前文提到未来的AI眼镜肯定会做得超薄、超轻,那里面的零部件又会薄到、轻到怎样的地步?这些零部件难道不能运用到其他地方么?
医疗设备?人机芯片?国防军工?各种现在想不到、未来会出现的新玩意儿?
通过下面这张图我们看看现如今的领益智造是如何描述自己的:2006-2017,是在完善自己的制程能力;2018-2023是在完善自己的产品能力,不断扩展自己的产品线;2024起就开始能够为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了。
唔,什么是好的企业,诺,这就是,能一直跟着客户的需求而成长,甚至先一步想客户所想去布局,主动拓宽自己的能力圈。
这里虽然说的是领益智造,但立讯精密、药明康德、申洲国际等头部代工企业基本都做到了,所以他们才能成长为最顶级的代工企业。
别看代工企业毛利不高,赚的都是辛苦钱,但要做好也还是不容易,一旦做好了未来甚至还可以超越他们的客户,毕竟他可是同时在支撑一大堆客户。
就好比药明康德,一个靶点可以做千百个;
又好比申洲国际,优衣库起来做优衣库的生意,lululemon起来又做lululemon的生意;
有好比立讯精密,手机时代做手机,智能可穿戴时代做可穿戴,智能汽车时代又做汽车……
放长眼光来看,其实To B的头部代工厂持久性比To C要强得多,毕竟C端太粒子化了,抓他们的需求有点难,可B端这么大一坨,只要不太笨,一般还是好抓,而B端又天然具备规模效应,有大者愈大、大者恒大的趋势,只要不是自己放弃,一般很难被别人干掉。
所以不要觉得做中间环节的利润低,利润虽然低,但持久性强,终端虽然利润高,可风险大呀。就好比未来AI眼镜谁会胜出现在看来是未知数,可领益智造在这个领域分一大口蛋糕问题应当不太大。
更确定的机会话说到这里,又要说回那句老生常谈的话了,领益智造虽然跟着时代的进步分一大口蛋糕问题不太大,但还是有问题。其实对于这类高速迭代的高科技,更普适的投资逻辑依然还是聚焦核心赛道的指数型产品,一方面可以更全面的覆盖,从而捕捉整个产业的增长红利,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分散风险。前面我们虽然讲得更多的是AI眼镜,但机器人、卫星产业等关联赛道的爆发潜力同样值得关注,领益智造就将AI眼镜的营收和机器人归到了一类。
所以,如果要说谁比领益智造更好,更能受益于AI眼镜或者直接说AI的创新大浪潮,那莫过于机器人指数 ETF(560770.SH)与卫星产业 ETF(159218.SZ)这样的标的了。
机器人好理解,毕竟机器人才是AI最重要的物质载体,我们目前看到的AI都是“虚无缥缈”的,属于“软件”,要想它发挥真正的作用,还是需要给他一个型让他落地,如此才算是一个真正的“数字生命”,这个型自然就是机器人。
毕竟我们人类实实在在的生活还是需要有形的物质。
就好比我们需要同人聊天,虽然现如今AI也可以聊天,元宝、豆包等大模型都有聊天、打电话模式,但我们总会觉得“很假”,但如果将大模型落在人形机器人上,哈,那就不假了,我们完全可以同他一起聊天、生活,详情可见多啦A梦……
哪怕不说这么远,就说AI眼镜,未来 AI 眼镜如果向 “超轻薄、可折叠” 方向升级,那自然需要高精度机器人完成微组装工艺。所以如果我们布局的是机器人指数 ETF(560770.SH),其实就相当于间接把握了 AI 硬件制造端的核心需求 。
那卫星产业呢?嗨,如果AI 眼镜要彻底取代手机,除了硬件形态革新,自然也会需要更稳定、更广泛的网络连接 —— 尤其是在户外、偏远地区等场景,地面通信网络可能存在覆盖盲区,卫星通信则能填补这一空白。想象一下,未来戴着 AI 眼镜在山区导航、在海上视频通话,背后是不是都需要卫星产业提供的空中信号支持?
从产业关联来看,AI 眼镜的万物互联属性与卫星产业的广域覆盖能力也是高度契合的。像前文提到 Meta 的 RayBan Meta Display 已具备基础的 AR 交互功能,未来若加入卫星通信模块,是不是就能实现无地面网络也能联网?
更重要的是,卫星产业当前正处于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期。无论是低轨卫星星座的加速建设,还是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都为该赛道提供了长期增长动力。
所以,相比起单独企业,嘿嘿,还是那句话,其实所长更看好相应赛道的ETF,机器人指数 ETF(560770.SH)与卫星产业 ETF(159218.SZ)强烈建议大家关注起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