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项软著+多领域技术突破!冀翔通公司“科技尖兵”绘就河北高速智慧画卷
在河北高速公路网上,有这样一群特殊的“科技尖兵”:无人机掠过桥梁摸清“健康状况”,隧道机器人穿梭排查安全隐患,智慧收费亭里5秒完成车辆识别——打造这些“尖兵”的“缔造者”,正是河北冀翔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冀翔通公司”)。这家锚定“智慧交通一流服务商”的企业,以制度为“线”、平台为“梭”、技术为“针”,在河北高速的版图上,绣出了一幅数字化、智慧化的创新画卷。制度先行:构建全周期创新保障闭环
科技创新的有序推进,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驾护航。冀翔通公司秉持“守正创新、做强主业”原则,逐步搭建起覆盖项目管理、研发流程、知识产权的全链条制度框架:从2023年出台《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给研发立项划清“路线图”;到2024年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为专利成果筑起“保护墙”;再到2025年推出《科技强企三年规划》,锁定无人智能、低空经济等五大领域——三年三步棋,织起了一套全周期“制度铠甲”。
这套制度体系不仅让创新从“自发探索”转向“系统工程”,更结出丰硕成果。截至2024年底,冀翔通公司累计取得57项软件著作权、3项全球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发明专利进入受理阶段,还先后成功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跻身河北省国资委系统8家战略新型产业示范企业之列,为技术创新筑牢制度根基。
平台赋能:整合资源打造创新“引擎矩阵”
有了制度“护航”,冀翔通公司又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创新中心”的“三个一”创新平台,将人才、资源、需求拧成了一股绳。重点实验室聚焦四大研究方向(智能感知装备、准全天候通行、自动驾驶专用道优化、智能交通集成),累计斩获11项科技奖励,形成96项知识产权(含25项发明专利);工程研究中心以“哑铃型”人才结构汇聚产业工程师与科研专家,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创新中心则打破领域壁垒,联合外部资源破解行业痛点。
在这里,“协同创新”不是简单的口号。冀翔通公司整合无人机航测、雷达探测、多源传感器感知等先进技术手段,专研山区高速公路地质灾害监测核心技术,成功让 “多维网络化监测预警系统” 精准覆盖河北省内约 1400 公里山区高速沿线复杂地质区段,实现对滑坡、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的全天候实时监测与前瞻性提前预警,为山区高速通行安全筑牢技术防线;研发一体化应急融合通信系统项目,实现了在公网中断时“集团公司层级-路段分公司层级-现场指挥层级”的通信畅通,解决了“全灾种、无通信”情况下的应急通信难题。
携手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攻关无人机技术,结合河北高速特色,研发实时视频分析平台,实现多机型联动、远程指挥调度,实现“场景适配”与落地转化,推动实验室技术快速走向实际应用;同时联合中国民航大学开办培训班,为低空经济培育“飞手人才”。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再到人才培育,冀翔通公司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产学研用”创新闭环,让创新活力如泉水般持续涌流。
精准破局:技术落地解决运营痛点
冀翔通公司的创新,始终瞄准高速行业的“真痛点”。在桥梁巡检的“盲区”里,无人机变身“空中医生”。宣大高速的上空,复合翼无人机展开机翼,靠SLAM技术穿透GPS信号障碍,摸清桥梁底部的“脉搏”;再搭配多旋翼无人机,127公里路段的巡检任务完全“承包”,一年能减少61703千克碳排放——相当于种下3428棵树,给高速披上了“绿色外衣”。
隧道里的难题,也被机器人破解。张涿高速北龙门隧道里,新一代巡检机器人像个“不知累的哨兵”,守护着经过隧道的每一位司乘。冀翔通公司技术研发部负责人梁玎介绍说:“过去人工要2小时走完的4.7公里,它24分钟就能搞定,效率翻了5倍。”
从制度筑基到技术破局,从场景落地到生态拓展,冀翔通公司正以“创新为笔”,持续书写智慧交通的河北答卷,为交通强国建设注入更多科技力量。
(文/张树杰、高勃、王裕峰)
(编辑:高勃/审核:句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