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搞定纳米压板!1个原子厚度的金属让芯片、能源都变天
“我们正在接近物理极限。”这是芯片行业近年来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当台积电和三星为了3纳米、2纳米制程投入数百亿美元时,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浮现了:在原子尺度之上,我们还能继续缩小多少?
这个问题让全球的研究者开始重新思考制造的本质。
如果能够在单个原子的层面上进行精确操控和建造,会不会开启一个全新的可能性?
这就是原子制造,一种可能让计算能力实现千倍跨越的技术。
回顾芯片发展历程,几乎就是一部不断缩小的历史。
从早期只能容纳几个晶体管,到如今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塞进几百亿个晶体管,这种进步一直遵循着摩尔定律的预测。
但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一位半导体行业的工程师打了个比方:“就像是在一根头发丝上雕刻整座城市,而且这座城市还在不断变得更密集。”
3纳米制程相当于把二十多个金属原子排成一行的宽度,在这个尺度上,量子效应开始干扰电子元件的正常运作。
更现实的是经济账:建设一条3纳米生产线需要超过200亿美元投资,而芯片设计的成本也从几百万美元飙升至数亿美元。这样的成本增长已经让许多公司望而却步。
芯片行业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是继续沿着老路前进,每一步都付出更高代价,还是寻找全新的方向?
那么什么是原子制造?
想象一下,你面前有一盒乐高积木,而你的任务是用每一块积木搭建出复杂的结构。
原子制造的基本理念与此类似,只不过“积木”变成了原子,物质的基本构建单元。
与传统制造方法不同,原子制造不是在材料上“雕刻”图案,而是从下往上,一个原子一个原子地构建功能结构。
这种方法理论上可以达到最高的可能精度,因为不可能有比原子更小的制造单元了。
中国科学院技术专家解释说:“这就像是写文章时的选择,传统制造像是在整块石头上雕刻,而原子制造则是用单个字母组合成词汇和句子。”
这种方法的潜在优势令人惊叹。理论上,原子级别制造的芯片可以在同样面积上容纳更多晶体管,同时因为结构更精确,能耗也会大幅降低。
有研究预测,某些类型的原子精度器件可能将算力提升数百倍甚至千倍。
在二维材料研究领域,中国科学家近期取得了一项引人注目的进展。
大多数材料在三维空间中原子以各种方式紧密堆积,就像紧紧抱在一起的团体,难以分离。
传统的二维材料制备方法只适用于具有层状结构的材料,就像可以轻松剥离的一叠便签纸。
但现实中超过九成的材料,包括大多数金属,更像是压实的黏土,原子在各个方向上都紧密结合。
从这类材料中制备出仅有单个原子厚度的薄层,曾被科学家认为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一个团队开发出了一种名为“范德华挤压”的新技术。
他们巧妙地将金属加热至熔融状态,然后利用只有单原子厚度的二硫化钼作为“纳米压板”,成功制备出了各种超薄金属层。
这些金属薄片的厚度仅相当于一张普通打印纸的百万分之一。如果将一枚硬币的厚度按同样比例展开,其面积足以覆盖多个足球场。
研究团队负责人张广宇教授表示:“这种方法的美妙之处在于它的通用性。原则上,我们可以制备出各种金属的原子级薄层,为探索新的物理现象和应用打开了大门。”
从传统制造转向原子制造,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
在现有技术路线下,芯片制造商使用光刻技术“雕刻”硅片,这就像用喷雾罐在墙上涂鸦,有效,但不够精确。而原子制造则像是用细尖钢笔作画,可以控制每一个细节。
这种精确度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对电子设备而言,更小的晶体管意味着更快的运算速度和更低的能耗。
如果算力能提升数百倍,我们今天面临的许多计算难题将迎刃而解,从实时语音翻译到复杂的天气预测,从新药研发到自动驾驶。
在能源领域,原子级精确的催化剂可以大幅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至关重要。
在传感器领域,原子级器件可以检测到极微量的特定分子,在医疗诊断和环境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就像是人类第一次学会冶炼金属,”一位材料科学家评论道,“我们不再仅仅是寻找和使用自然界存在的材料,而是开始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材料,这些材料具有我们预先设计的功能。”
在北京市中关村的一家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在调试一台能够操控单个原子的设备。
显示屏上,由数十个原子精确排列形成的图案微微闪烁,仿佛在暗示着一个全新的技术纪元正在开启。#头条深一度#
参考资料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子级制造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指南》
2.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二维金属材料制备新方法研究进展》
3. 半导体行业观察:《后摩尔时代的技术路线图》
4. 先进材料:《范德华介导的二维金属制备》
5. 自然-纳米技术:《原子级精确制造的挑战与机遇》
(老A)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