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2 13:53

新凯来子公司发布国产EDA软件,性能提升30%突破海外垄断?

据人民财讯、第一财经等媒体10月15日消息,新凯来旗下启云方在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现场,正式发布两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电子工程EDA设计软件(原理图与PCB工具)。此次发布时机微妙——距美国5月对华升级EDA出口管制仅隔数月,而启云方软件实测性能较国际标杆提升30%、硬件开发周期缩短40%的数据,迅速引发行业对国产替代进度的重新评估。

一、制裁倒逼下的“技术备胎”浮出水面
美国对EDA工具的封锁并非突发。2022年8月,美国商务部已对GAAFET结构集成电路所需的EDA软件实施出口管制;2025年5月,禁令进一步扩展至更广泛的EDA领域,直指中国先进制程芯片研发能力。
这种“卡脖子”压力反而成为国产EDA的催化剂。业内普遍认为,此次启云方的快速响应并非偶然,而是国内企业长期“卧薪尝胆”的结果。正如华大九天董事长刘伟平所言:“创新未必是颠覆式革命,而是在关键技术点上撕开一道口子”。
值得注意的是,国产EDA的崛起路径带有鲜明差异化特征。国际巨头倾向于提供标准化工具,而启云方等本土企业更注重深度定制化服务。
例如,其软件支持多人并行协同设计、智能辅助设计等功能,正是针对国内芯片企业面临的特殊工艺适配难题而优化。这种“场景驱动”模式,使国产工具在特定场景下甚至实现反超——如芯华章为某AI芯片项目定制的验证工具,将3个月验证周期压缩至3周。

二、生态破局:从“工具孤岛”到产业链协同
国产EDA的真正挑战不在单点技术突破,而在生态构建。全球EDA市场约70%份额由Synopsys、Cadence、Siemens EDA三家美国企业垄断,中国市场的国产化率至今不足20%。
这种垄断背后是深度绑定的产业链:台积电等国际晶圆厂对本土工具开放权限有限,而国内晶圆厂因长期依赖国外工具,对本土EDA支持意愿薄弱。
启云方此次突破的关键在于对“使用驱动”逻辑的践行。其软件已在国内多家制造、设计企业投入商用,通过真实场景反馈加速迭代。这种闭环生态的构建需上下游协同——例如,中兴微电子、飞腾等企业已与国产EDA厂商合作,在CPU、通信芯片项目中验证工具效能。合见工软联席总裁郭立阜指出:“芯片验证占设计周期70%以上,只有高性能与可靠性并重的工具,才能保障项目成功”。

三、开放博弈下的长期主义考验
国产EDA的成长始终伴随战略定力与短期压力的平衡。尽管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如“十四五”规划将EDA攻关列为集成电路领域之首),但企业面临现实盈利挑战:
华大九天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高达71%,概伦电子同期研发强度甚至达80.49%,两家公司却仍处亏损状态。高投入背后是人才与时间的积累——EDA作为典型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培养体系支撑。
与此同时,国际环境动态变化。2025年7月美国曾短暂解除EDA出口限制,但行业人士警惕,这反而印证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紧迫性。
在此背景下,国产EDA的竞争策略需兼顾现实与长远:一方面深耕成熟制程市场(如物联网、消费电子芯片),另一方面通过AI赋能、Chiplet等新兴赛道弯道超车。例如,华大九天通过并购芯和半导体强化先进封装能力,合见工软则布局HBM3/E高速接口IP,直指算力芯片前沿需求。
结语国产EDA的突围更像一场“马拉松”而非“闪电战”。当工具性能参数逐渐比肩国际标杆时,企业更需思考:如何让自主创新从“备选项”变为“优先选项”?如果您是芯片公司决策者,面对性价比相当的产品,会因“国产”标签而果断换装,还是坚持观望更成熟的国际解决方案?欢迎分享您的行业观察与抉择逻辑!

(本文信息综合自人民财讯、第一财经、证券时报、荆楚网、财联社、合见工软发布会等公开报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凯来子公司发布国产EDA软件,性能提升30%突破海外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