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不会搞科研?哈佛 MIT 搞出了 “万能钥匙”,还能自动造工具
前言大模型吹了半天 “AI 科学家”,结果连科研的门都摸不到?Gemini、Claude 写得了诗拟得了邮件,可让它们设计新药、模拟黑洞,只会甩一句 “我只是语言模型”!
就在这 “能说不能做” 的僵局里,哈佛 MIT 突然扔出 “王炸”。
ToolUniverse 刚亮相就登上《Nature》,不仅能让 AI 玩转 600 多种专业工具,还能自动造新工具。
这哪是普通技术?简直是给 AI 科研开了 “万能钥匙”,要彻底改写玩法了!
大模型科研困境破局最近科技圈被一则消息刷屏:哈佛和 MIT 联手推出的 ToolUniverse,刚亮相就登上了《Nature》,不少人说这可能要改变 AI 搞科研的方式。
为啥大家这么激动?先说说用大模型的真实困境,现在 Gemini、Claude 这些模型,写首诗、拟个邮件都很溜,但你要是让它 “设计个新药”“模拟黑洞”,它只会回一句 “对不起,我只是语言模型”。
吹了半天 “AI 科学家”,结果这 “科学家” 连实验室的专业工具都不会用,比如生物研究的 ChEMBL 数据库、物理的模拟器,这些工具各有各的 “脾气”,接口、格式全不一样,AI 碰了就懵。
直到 ToolUniverse 出现,这个 “能说不能做” 的僵局才被打破。先看个真刀真枪的测试:研究团队让 AI(基于 Gemini-CLI)找一款更安全的降胆固醇药,结果超出预期。
AI 第一步先 “搞懂问题”:调用文献挖掘工具,发现洛伐他汀这类老药会有肌肉疼的副作用,根源是 “肝外渗透”;然后定目标:新药得药效更强,还得只在肝脏起效;
接着“组队干活”:自动调用三个工具 ——ChEMBL 数据库找 100 多种类似化合物,Boltz-2 算结合力(看药效),ADMET-AI 测渗透率(看安全性);
最后交出结果:不仅复现了已上市的 “普伐他汀”(副作用小的那款),还找到个新化合物,结合力比老药高 30%,脑渗透率(副作用源头)降了 50%。
这不是简单的 “用工具”,而是 AI 真的在 “理解科研逻辑”,这背后全靠 ToolUniverse 的硬实力。它不是新模型,而是给 AI 搭了个 “科研基建”,核心就四件事:
第一是当 “工具商店”,把 600 多种生物、化学、物理的专业工具全收进来,贴好统一标签。AI 想找工具,就像我们在应用商店搜 APP 一样方便,不用再对着零散的工具 “大海捞针”。
还可以当 “万能翻译官”,AI 说的 “人话”(自然语言),它能转成工具懂的 “机器指令”;
工具输出的 “天书数据”(比如一堆代码),它又能译成 AI 能理解的 “结论”,比如 “结合能 - 8.2 kcal/mol”,彻底解决 “鸡同鸭讲” 的问题。
做“DIY 工厂”也不在话下,要是商店里没有需要的工具,你用 “人话” 描述需求(比如 “我要个画火山图的工具”),AI 就能自动生成新工具的代码框架,不用再等程序员开发。
不过科研不是用单个工具就行,得走流程,比如搞药要先查靶点、再筛化合物、最后测毒性,一步错步步错。ToolUniverse 能让 AI “排兵布阵”:
定好 “A 工具的输出给 B 用”,设好 “毒性超标就回头重筛”,甚至能自己优化流程,比如觉得某工具太慢就换一个,从 “用工具” 升级成 “懂科研”。
ToolUniverse 的深层价值ToolUniverse 最厉害的不是这些功能本身,而是它补了 AI 科研的 “基建短板”。现在行业里都在卷 “模型参数”,比谁的模型更 “聪明”,但这就像搞 “军备竞赛”—— 没有路,再强的 “战车” 也跑不起来。
ToolUniverse 做的就是 “修路”:它把分散在各个实验室的工具统一标准,让 AI 能真正落地到科研场景,这比单纯堆参数有用得多。
更关键的是它的 “开放生态”,科研工具本来就散在全球的小实验室里,有的是教授自己写的小脚本,有的是团队攒的分析软件,以前没法整合。
ToolUniverse 鼓励大家把这些 “独门绝技” 贡献出来,通过它实现标准化 —— 这比大厂闭门造车搞 “万能 AI” 靠谱多了,因为科研的核心是协作,不是垄断。
现在再看 ToolUniverse 登上《Nature》,就懂为什么它能刷屏了:它不是给 AI 加了个 “新技能”,而是给 AI 科研开了个 “新范式”。
以后 AI 可能真的能走进实验室,帮着找新药、算物理公式,而不是只在屏幕上 “纸上谈兵”。这场改变,才刚开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