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2 13:52

欧美视网膜芯片有突破,中国企业能否跟进,惠及千万眼疾患者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你能想象吗?那些因为黄斑变性失去中心视力,连眼前亲人的脸都看不清的人,如今靠着一枚植入视网膜的芯片,居然能读完整本书,甚至玩填字游戏了。
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而是最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刊登的真实研究成果。
造出这套 “人工视觉” 系统的团队,刚被马斯克前搭档的公司用 470 万美元收购,一下子就跳过了好几年的研发坑。

可问题来了,欧美在这事儿上都已经临床验证了,咱们中国那么多眼疾患者,相关企业啥时候能跟上?会不会有一天,咱们自己的患者也能用上这样的技术?
先说这套让人惊艳的技术到底是咋回事,它有个名字叫 PRIMA,核心是一枚藏在视网膜下方的微电子芯片,搭配一副带摄像头的增强现实眼镜。
眼镜先把看到的画面变成红外光,传给眼内的芯片,芯片再把光转成电流,刺激黄斑区还没坏的健康细胞。

这些细胞把信号传给大脑,大脑一解读,“人工视觉” 就出来了,不过用户还得带个图像处理器,能把看到的画面放大,而且目前显示的都是黑白的。
负责测试这套系统的是匹兹堡大学的视觉科学家何塞-阿兰・萨赫尔,他说效果好到让人意外,英国有位患者已经能用它读普通书籍的页面了。
但你可能不知道,这套技术差点就没了下文,之前它是法国一家叫 Pixium Vision 的初创公司在搞,萨赫尔还是这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可去年因为融不到钱,公司眼看就要破产。

就在这节骨眼上,Science Corporation 出手了,花 470 万美元把 Pixium 的资产全买了下来。
提到 Science Corporation,就得说说它的创始人马克斯・霍达克,这人不简单,之前是马斯克旗下 Neuralink 的首任总裁,2021 年离开后自己开了这家公司。
才成立没几年,公司已经融到了 2.9 亿美元,专门搞脑机接口和新型视觉治疗。

霍达克自己也放话了,要把公司做成能和苹果、三星、Alphabet 比肩的医疗科技巨头,“得用重要方式改变世界,但要投这些项目,首先得赚钱”。
这次收购 PRIMA 算是一步好棋,直接把别人多年的研发和临床测试成果拿过来,现在他们已经在欧洲申请销售许可,还在跟美国监管机构谈合作。
可能有人会问,这不就是脑机接口吗?跟 Neuralink 的技术有啥不一样?其实差别还挺明显。Neuralink 的脑机接口是从大脑里读信号,帮瘫痪患者用意念控制电脑光标。

而 PRIMA 是往大脑里发信号,靠这个重建视觉,不过因为视网膜本身就是大脑延伸出来的组织,所以 PRIMA 的芯片也被归到脑机接口范畴里。
其实人工视觉系统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之前有个叫 Argus II 的设备早就上市了,大概给 400 个患者植过,但后来因为一直亏,不得不撤市,现在归 Cortigent 公司管。
跟 Argus II 比,PRIMA 有个很关键的优势,不用导线,这得归功于斯坦福大学的激光专家丹尼尔・帕兰克,20 年前就是他先想到用光束同时给芯片传能量和信息。

帕兰克说,PRIMA 的芯片本身没啥 “智能”,就只是把光转成电流刺激视网膜组织,患者说看到的颜色大多是黄蓝色或者像阳光的颜色。
为了验证 PRIMA 的效果,研究团队找了 38 名欧洲患者做测试,这些人都得了晚期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也就是常说的 “地图样萎缩”。
这种病现在还没法治,病因是视网膜黄斑区出了问题,炎症加上废物堆积,慢慢把负责清晰视觉的感光细胞搞坏了。

等发展到地图样萎缩阶段,感光细胞会退化死亡,患者就会失去中心视力,简单说,就是直视前方的东西要么模糊,要么被黑斑挡住,生活特别不方便。
研究人员给这 38 名患者每人一只眼植入了 PRIMA 芯片,一年后复查了 32 人,结果 80% 的人视力都有了临床意义上的改善,平均能多读出视力表上 5 行字母。
这里面有部分提升要靠处理器的 “放大” 功能,帮患者聚焦想看清的文字。

当然,副作用也不是没有,主要跟手术过程有关,19 名患者总共出现了 26 起严重不良事件,比如眼压升高、视网膜周围积血,好在大部分在植入后两个月内就消退了。
另外 6 个人没参与复查,3 人已经去世,1 人退出,还有 2 人没法接受测试,帕兰克这 20 年里一直没停下对这项技术的打磨。
他透露,现在 PRIMA 能产生大概 400 个 “光点” 的视觉,辨认文字轮廓没问题,但下一代设备的 “像素” 数量会增加 5 倍,到时候能看到的细节肯定更多。

新芯片已经在大鼠身上做过测试,现在正在生产,就等后续的人体试验了。
而且他还提到,靠摄像头的变焦功能,理论上患者的视力分辨率能达到 20/20,这可是正常视力的水平,想想都觉得激动。
除了提升 “像素”,软件方面也在升级,帕兰克说下一代软件能让患者不光看到黑白文本,还能感知到灰度自然图像,比如人脸。

他们还在琢磨用这项技术治疗其他视网膜疾病,比如斯塔加特病,这种病会让患者从小就慢慢失明,如果能有办法改善,对患者家庭来说就是天大的好消息。
有意思的是,当初 Pixium 快倒闭的时候,帕兰克还帮着找买家,也跟霍达克见过面。
他后来回忆,那时候完全是 “火线甩卖”,根本没心思庆祝,但结果对他来说很幸运,至少技术能继续推进。

“收购价多少不重要,关键是后续商业化得砸很多钱”,这话倒是实在,医疗技术要落地,没钱根本玩不转。
霍达克接手后,也没闲着,很快就给 PRIMA 做了优化,原来的系统有点麻烦,患者除了戴摄像头眼镜,还得揣个笨重的电池和激光控制器,要放大缩小都得按按钮,出门带着很不方便。
现在 Science Corporation 已经做出了新原型,把所有电子元件都集成到一副加大型太阳镜里。

霍达克说 “植入物本身就很棒,但我们很快会让患者用上全新的眼镜,这样他们就能整天自然佩戴,不用再额外揣个控制器了”。
现在不光 Science Corporation 在盯着 “人工视觉” 这块蛋糕,其他公司也没闲着。
比如 Neuralink 今年就宣布要启动 “Blindsight” 项目,打算直接刺激大脑的视觉皮层,完全绕过视网膜,不过这方案目前还没在人身上试过,到底效果咋样,还得等后续消息。

看到欧美在这方面的进展,难免会想到咱们国内的情况,要知道,我国光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就有上千万,更别说还有其他原因导致失明的人群。
这些患者里,很多人都在盼着有一天能靠技术重新看清世界,可现在欧美已经走到临床验证、申请上市的阶段了,咱们的企业在这一领域还没听到太多动静。
不是说咱们没这个技术基础,这些年国内在脑机接口、微电子领域也有不少突破,比如有些团队在癫痫治疗、运动功能重建的脑机接口研究上已经有了成果。

但视网膜植入这种细分领域,需要把微电子、生物医学、眼科临床等好几个领域的技术捏合到一起,还得有长期的临床数据积累,这对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资金实力都是不小的考验。
而且医疗设备的审批流程本来就严,尤其是植入类产品,从动物实验到人体临床,再到最终上市,少则五六年,多则十几年,很多企业可能会觉得周期太长、风险太高,不太愿意投入。
可换个角度想,这事儿要是做成了,意义可太大了,上千万眼疾患者能重新获得视力,不光是个人生活质量的提升,对整个家庭、甚至社会都是件大好事。

欧美企业现在已经抢跑了,但咱们也不是没机会,比如可以借鉴他们的技术路径,结合国内患者的临床需求做优化,或者跟高校、医院合作,加快临床研究的速度。
毕竟咱们有庞大的患者群体,要是能做出适合中国患者的产品,不管是对患者还是对企业,都是双赢的事儿。
现在 PRIMA 已经在欧洲推进上市,下一代产品也在研发中,咱们的企业会不会在这个赛道上发力?什么时候能有咱们自己的视网膜植入技术进入临床?千万眼疾患者又要等多久才能用上国产的 “人工视觉” 系统?

这些问题,可能还需要时间来回答,但至少现在,欧美已经给我们展示了可能性,只要有人愿意投入、愿意突破,失明患者重见光明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而对咱们来说,接下来就看国内的企业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跟上脚步,把这份希望带给更多中国患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欧美视网膜芯片有突破,中国企业能否跟进,惠及千万眼疾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