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破直播间“虚假热销”泡沫须多方合力 | 我来评
“只剩最后500单!”“3、2、1,上链接!”近日,某直播平台上,一名美妆主播正卖力推销一款“限量”粉底液,评论区不断涌现“已拍”“再加点货吧”等留言,营造出抢购氛围。然而,《法治日报》记者次日发现,这款宣称“已抢空”的商品依然在售,库存充足。这并非个例。记者调查发现,当前不少商家和主播通过伪造销量、互动与在线人数等数据,刻意制造“热销”假象,俨然形成一套完整的灰色产业链。(10月21日《法治日报》)
“最后500单”的呐喊尚未消散,“已抢空”的商品却次日重现货架。当下直播间里,改库存、刷数据、造氛围的“虚假热销”戏码不断上演,从美妆到服饰,从快消到零食,灰色产业链明码标价,既透支消费者信任,也扰乱市场秩序,亟待多方协同破解。反过来说,如果任由这些乱象存在下去,那么势必会破坏整体电商行业的发展前景。
直播间造假并非孤立行为,而是平台机制、商家焦虑与监管漏洞共同催生的产物。平台以流量和销量为核心的推荐逻辑,让商家陷入“不刷单就没曝光”的困境;主播与商家的合作定价挂钩历史销量,倒逼数据注水;代刷公司提供从互动到销量的“全链条服务”,更让造假产业化、技术化。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不仅让诚信商家失去公平竞争机会,还将营销成本转嫁消费者,最终损害整个行业根基。
治理乱象不能仅靠单一力量,需构建“商家自律+平台监管+政府治理+消费者警惕”的四维体系。商家应摒弃短期投机思维,将精力从数据造假转向产品研发与服务优化,以真实品质赢得市场;平台要打破“唯GMV论”,降低销量在推荐机制中的权重,改用复购率、用户满意度等指标,同时升级技术识别虚假流量,对造假账号与商家从严处罚;监管部门需完善法律法规,细化“夸大宣传”与“合理营销”的界定标准,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提升取证效率与处罚力度,让违法成本高于造假收益;消费者也要增强辨别能力,遇到“秒空再上架”等情况时及时留存证据,通过合法渠道维权,不给造假行为留生存空间。
直播间的虚假繁荣终是泡沫,唯有真实才能长久。假的就是假的,当越来越多消费者知道了无良商家的把戏,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电商行业的信誉,让大家在今后的网购过程中,对所有的电商都充满了不信任感。而这样一来,又会损害那些一直坚持诚信经营的电商的利益。所以,只有各方摒弃短视思维,主动担当、协同发力,才能刺破“虚假热销”的假象,让直播电商回归健康发展的正轨,既保护消费者权益,也为行业注入持久活力。(作者:苑广阔)
综合编辑:李明 校对:高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