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锡代铅”登顶Nature!复旦团队破世界纪录,绿色光伏要变天了
今天,我们要聊一个可能改变未来的话题——太阳能电池。如果你关注新能源,一定听说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它被誉为“下一代光伏技术”,效率高、成本低、可柔性制造,但有一个致命缺陷——含铅。
铅,有毒。哪怕含量极低,一旦大规模应用,废弃电池带来的环境和健康风险,也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人类头顶。
于是,一个关键问题摆在眼前:难道高性能光伏材料,就非铅不可?
复旦大学梁佳研究员团队的回答是:不。他们用“锡”取代了“铅”,做出了全球性能最高的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到17.7%,刷新世界纪录。
这项成果刚刚登上《自然》杂志。而它背后,是一场持续五年的“追光”之战。
一、铅的诅咒:光伏技术的原罪?
光伏产业,一直有个“不能说的秘密”:虽然清洁能源本身是绿色的,但制造过程未必。
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制造能耗大、碳排放高;而新兴的铅基钙钛矿电池,虽然效率已突破26%,接近硅基,却始终绕不开铅的毒性问题。
铅一旦进入土壤和水源,会损害儿童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所以,尽管铅基钙钛矿性能优异,但环保争议从未停止。甚至有人直言:“铅基钙钛矿,是带着原罪的技术。”
那么,能不能不用铅?
能。锡,就是最理想的替代者之一。
二、锡 vs 铅:一场“理想主义”的挑战
锡和铅,在元素周期表上是“邻居”,光电特性相似,但锡无毒、储量丰富、更环保。
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
锡离子容易氧化,晶体结构不稳定,做出来的电池效率低、寿命短。过去几年,锡基钙钛矿的效率一直在10%左右徘徊,远低于铅基的25%以上。
很多团队试图“修补”锡基体系的缺陷,但大多沿用铅基钙钛矿的功能层设计,效果有限。
梁佳团队决定换一条路——彻底抛弃传统思路,重新设计功能层。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打造一款真正绿色、全生命周期无害的太阳能电池。”他说。
三、打破世界纪录的关键:一个“双层夹心”结构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关键在“空穴传输层”——这是钙钛矿电池中负责抽取电流的功能层。
目前主流材料是一种叫PEDOT:PSS的聚合物,但它有个毛病:吸湿、怕光、还带酸性,会加速锡基材料的氧化和降解。
梁佳团队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不做单层,做“双层”。
底层用稳定性好的氧化镍,上层铺一层自组装单分子膜(SAM),形成一个“均一埋底界面”。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块“定制模板”,既阻隔了氧化镍对锡基材料的侵蚀,又提升了薄膜质量,还能高效提取电流。
这个设计,让锡基钙钛矿电池的效率从不到10%跃升到17.7%,稳定性也大幅提升——封装后的器件连续运行数月,性能几乎不变。
四、产业化曙光:锡基光伏,更适合与人类“零距离”
这项技术不只是实验室里的玩具。
团队已成功制备出数平方厘米的锡基钙钛矿薄膜,证明其具备大面积制造的潜力。
更值得期待的是应用场景:
- 弱光发电能力强:室内光伏效率可达30%,远超硅基的10%;
- 可柔性制造:适合做成可穿戴设备、汽车车顶、建筑外墙;
- 无毒无害:适合在人类生活场景中“零距离”使用。
“这项技术特别适合在与人类密切接触的能源领域发挥作用。”梁佳举例说,比如汽车车顶、光伏建筑一体化、甚至帐篷、书包等户外装备。
五、争议与思考:无铅光伏,真的能颠覆未来?
作为一名教育类博主,我常在思考:一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到底需要什么?
锡基钙钛矿的突破,无疑是令人振奋的。但我们也要冷静看待几个问题:
第一,效率差距依然存在。
17.7%虽然创了锡基纪录,但离铅基的26%、硅基的27%还有距离。在商业化场景中,效率就是生命线。
第二,稳定性和寿命仍是挑战。
尽管团队取得了突破,但锡基材料天然的氧化倾向,能否支撑电池运行20年以上?这还需要时间验证。
第三,成本与规模化。
锡虽然便宜,但整个电池的制造工艺、封装技术、产业链配套是否成熟?这些都是产业化必须跨越的门槛。
我更想提出一个可能引发争议的观点:
我们是否过于追求“绝对绿色”?
铅基钙钛矿虽然含铅,但一块电池的铅含量其实非常少,甚至低于一块汽车电池。如果我们能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是否也能控制风险?
而锡基电池虽然无毒,但如果效率不够高、寿命不够长,导致频繁更换,反而可能带来新的资源浪费。
技术的进步,从来不是“非黑即白”。
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盲目乐观。
六、结语:中国科研的“追光”之路值得被看见
无论如何,梁佳团队的工作是值得鼓掌的。
他们用五年时间,走出一条不同于国际主流的技术路径,不仅解决了性能瓶颈,更展示了中国在原创能源材料领域的突破。
从铅到锡,不只是元素的替换,更是一种技术范式的转变。
也许在未来某一天,我们会用上锡基钙钛矿做成的发电玻璃、发电帐篷、甚至发电衣服。到那时,清洁能源将真正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而这一切,正始于今天这些在实验室里“追光”的年轻人。
互动话题:
你怎么看“无铅光伏”的未来?
是必然趋势,还是理想主义?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