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引爆第三次浏览器大战:Chrome遭挑战,隐私困局如何破?
现在浏览器圈又开打了,这次不是比谁开网页快,也不是比谁标签页多,而是比谁的AI更能“替人办事”。以前咱们用浏览器,搜个东西得自己点一堆链接,找个旅游攻略得翻好几页,现在不一样了,Chrome装了Gemini,Perplexity出了Comet,连以前没怎么声量的Opera都带着Neon回来凑热闹,全都喊着“AI帮你搞定一切”。
提起浏览器打架,早年间那两回可是相当热闹,第一次是网景和IE,IE靠绑着Windows赢了;第二次是Chrome、Safari和火狐,Chrome凭着快和跟谷歌全家桶的默契,占了大半边天,这么多年下来,其他家基本没翻过身。
本来以为浏览器市场就这么定了,结果AI一出来,又搅和起来了。
伦敦大学学院有个叫查尔胡布的教授说,这是浏览器成互联网入口以来最大的变化,30年的“输入-点击”模式要变“委托-AI执行”了。
这话我挺认同的,以前是咱们指挥浏览器,现在反过来,咱们说需求,浏览器自己动手,这确实是颠覆。
AI浏览器到底能帮你干多少活?现在的AI浏览器,早就不是“帮你搜答案”这么简单了,Perplexity的Comet浏览器,能直接读网页内容做总结,还能帮你订酒店、发邮件,一套流程下来不用你点几下。
Opera的Neon更有意思,搞了个“Cards”功能,你常用的工作流比如整理行业资讯,存成提示词就能反复用。
本来想这也就是个高级辅助工具,后来发现它居然能摸透你的使用习惯,比如你常看的新闻类型,它会提前整理好,连跳转网页的步骤都省了。
但这里有个问题,这些AI浏览器看着花样多,其实底子都差不多。
几乎所有玩家,包括Perplexity,都在用Chromium的技术。
Chromium是谷歌搞的开源项目,相当于浏览器的“骨架”,要自己从头做个“骨架”,得搞定网页怎么显示、内存怎么管、加密怎么弄,还得天天打安全补丁,成本高到吓人。
微软以前自己做浏览器引擎,最后也放弃了,改成基于Chromium做Edge。
查尔胡布说“从零开发浏览器是浪费时间”,这话听着绝对,但也是实话。
大家都用一个“骨架”,就算AI功能玩出花,想真正拉开差距也难,最后可能又变成“比谁的AI功能多”,反而没了真正的创新。
而且这些AI浏览器抢的不只是“工具”的位置,是想当你数字生活的“总入口”,Perplexity的人说,浏览器是咱们在电脑上用得最多的界面,掌握了它,就能更懂用户需求。
Sentent有个叫塔亚吉的创始人说得更直接,想搞“万能应用”,不管你用眼镜、手机还是电脑,AI都能通过一个界面跟着你。
但OpenAI不这么想,它想让ChatGPT当这个入口,不用浏览器,直接在聊天里整合购物、规划旅行的功能。
搞不清的是,到底是咱们习惯了几十年的浏览器更顺手,还是ChatGPT这种聊天式的界面更讨喜。
查尔胡布说改变用户习惯要时间,但细微的便利能加速转变,比如AI能帮你省时间,说不定大家适应得比想的快。
隐私这道坎,AI浏览器能过去吗?AI浏览器越能干,隐私问题就越显眼,以前浏览器收集你的浏览记录,现在AI不仅看记录,还能猜你的意图、习惯,甚至情绪。
查尔胡布警告说,每一个提示、每一次总结,都是你的数据点,要是这些数据被拿去做广告或者画用户画像,就麻烦了。
更让人不放心的是,你根本搞不清这些数据流到哪去了,AI要帮你处理邮件、看日程,就得访问这些私密信息,稍有不慎就可能泄露。
OpenAI的CEO奥尔特曼之前就说过,现在用户跟ChatGPT的对话,收到传票的话没法律保护。
这就更让人担心了,连聊天记录都没保障,要是AI浏览器能访问你的邮件、短信,风险只会更大。
Opera说他们的Neon只在用户请求时处理数据,还搞了端到端加密,也不用这些数据训练模型。
但光靠企业自己说,用户心里还是没底,毕竟数据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真出了问题,用户也难维权。
现在第三次浏览器大战才刚开头,跟以前比,这次的战场更复杂。
以前比速度、比兼容性,现在要比AI功能、比隐私保护,还得跟用户几十年的习惯较劲。
Chrome现在还是老大,但架不住AI浏览器的便利吸引用户,新锐玩家虽然灵活,但受限于Chromium和隐私问题,想逆袭也不容易。
如此看来,这场仗最后拼的不是谁的功能多,是能不能在“方便”和“安全”之间找到平衡。
毕竟用户要的是“AI帮我干活,还不泄露我的信息”,要是做不到这点,再花里胡哨的功能也留不住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