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政府文件,让微软慌了!那个闭关写代码的男人,时隔36年赢了
最近,一份政府公告,意外把一个老名字送上了热搜。10月9日,商务部发布了一条看似普通的通知,对部分含有中国成分的境外稀土产品实施出口管制。
但网友的关注点却不在稀土上,而是那份公告的附件。
因为它第一次,用的不是Word、也不是PDF,而是WPS格式。
更细一点看,公告还要求:“申请文件必须以中文提交。”
有人笑:“微软这下要坐不住了。”
有人说:“求伯君,你的时代又回来了。”
这名字,很多年轻人可能已经陌生了,可在30年前,他几乎就是中国软件的代名词。
一个人,一台电脑,他写出中国第一款文字处理软件。
他让中国人第一次能在电脑上打出自己的字。
而如今,当国家文件用上WPS时,那段几乎被遗忘的故事,又重新被提起。
1988年,深圳还没什么高楼,电脑也还是少数人才见过的高级货。
24岁的求伯君,租下了一家小旅馆的房间,带着一台386电脑,把自己关了进去。
那时的他,接到的任务只有一句话:
“做出一款能在电脑上处理中文的办公软件。”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几乎是天方夜谭,当时没有团队,没有框架,甚至没有可借鉴的样本。
于是他一个人写,一边生病一边熬,一年零四个月,12.2万行汇编代码。
写到后期,身体撑不住,他把电脑搬进病房继续写。
1989年,WPS1.0诞生。
那是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版权的中文文字处理软件。
求伯君后来回忆:“我那时候没想过成名,也没想赚钱。就是觉得这事得有人干。”
这句话,放在今天看,依然让人动容。
WPS刚问世那几年,简直火遍全国。
培训班都靠它招生,书店的畅销书叫《WPS使用大全》,可以说,它开启了中国电脑普及的第一波浪潮。
可好景不长。
1992年,微软带着Windows和Office进入中国。
一开始,微软还主动找金山合作,说要“兼容格式”,签了协议。
结果,这条“格式桥梁”成了WPS的滑梯,用户发现,用Word能打开WPS文件,就干脆转去用Word了。
WPS在DOS系统里寸步难行,Windows席卷全球,用户像潮水一样流失。
那几年,金山差点撑不下去。
有人劝求伯君:“算了吧,时代变了。”
他没听,卖掉别墅,凑200万,又把电脑搬回办公室。
十几个人、通宵加班、昼夜调试,微软Word团队两百多人,他这边不到十个。
但他说:“没办法,我们只能比别人多干几倍。”
1997年,WPS97问世。
它是第一款能在Windows系统上运行的国产文字处理软件。
销量不错,利润却寥寥,盗版泛滥、市场冷淡,那时候的WPS,活得像一口气。
时间跳到2005年,求伯君决定再赌一次。
这次他不和微软正面硬拼,而是另辟蹊径。
WPS 2005发布,体积只有20MB,不用花钱,能完美兼容Office。
结果,直接爆了。
那年网吧、学校、小公司几乎人手一份,短短三个月,下载量破3800万次。
微软那边还在卖几百MB的安装包,金山这边用免费策略一举反超。
WPS成了“全民装机软件”,求伯君那句老话再次应验:
“别人靠广告,我们靠用户。”
这次他赢了,赢在策略,也赢在对中国市场的理解。
在盗版盛行的年代,免费不是亏本,而是通行证。
2011年,求伯君退休,从此很少露面。
但WPS没有停,接棒的人,是雷军。
雷军带着金山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WPS从“文字处理”变成“全能办公”:云文档、在线协作、AI写作、多人编辑。
金山办公上市,WPS用户数突破5亿,它从一款软件,成长为一个生态。
那一刻,人们才意识到:
原来当年那个“旅馆里的程序员”,写下的,不只是一个软件,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中国也可以有自己的技术底座。
回到今年10月9日,那份稀土出口管制公告。
附件用WPS格式,要求中文提交,听起来像一个小改动,其实分量很重。
在国际贸易、科技安全愈发复杂的当下,这意味着,中国在“标准”层面,开始不再完全依赖外部。
格式,看似微不足道,却是信息世界的秩序语言,几十年来,Office系列的DOC、PPT、XLS几乎成了世界通用标准。
微软定义了格式,也就定义了规则。
而如今,中国用WPS定义了自己。
别小看这一行文件格式的变化。
在数字时代,谁掌握标准,谁就掌握主动权。
从编码体系到数据接口,从AI算法到办公软件,背后都是同一逻辑。
过去,微软靠生态闭环吃天下,但现在,中国自己的生态圈正在成形。
而WPS,从被兼容到被采用,从孤军奋战到国家背书,
终于走到了舞台中央。
那一年求伯君写下的汇编语言,让中国能用自己的语言去写文字;三十多年后,中国用他创造的格式,去写给世界看的文件。
这中间隔着的不只是时间,还有一个国家技术自信的成长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头条深一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