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血的教训,解放军高度重视!步兵班钨合金霰弹枪,一招破敌
央视军事对华北某训练场实弹考核的报道中,09 式18.4毫米霰弹枪的身影再度出现,瞬间引发军迷热议。在FPV无人机成为现代战场常见威胁的当下,这款沉寂多年的国产霰弹枪正凭借独特性能焕发新生,从近战利器转型为单兵反无人机的关键装备。尤其报道中显示,部分步兵班已配备3 支09式霰弹枪,足见其在反无人机作战中的重要地位。。作为我国首款军用半自动霰弹枪系统,09式霰弹枪的诞生填补了相关装备空白。其研发可追溯至1989年的预研阶段,2005年正式立项,经5316厂四年技术攻关,于2009年完成设计定型。整套系统由霰弹枪、DBD09式钨合金杀伤霰弹和背装具构成,全枪仅重3.5千克,枪托折叠后长度710毫米,比95式自动步枪更便于携行。
09式半自动霰弹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与机头回转闭锁机构,创新的环形活塞直接套在筒式弹仓外,简化结构的同时提升了可靠性,曾通过热海区、风沙区、寒区等多环境试验验证。09式霰弹枪还拥有以下优势:一是结构紧凑、质小体轻;二是火力反应快、有效射程远;三是后坐力小、准确度高;四是人机工效好、全天候作战能力强。
自列装以来,09式一直是特种部队的近战核心装备,海军陆战队、空降特种部队等单位用其执行城市争夺战、特种侦察等任务,100米内的高火力密度可有效压制集群有生目标。而这一性能恰好适配反无人机需求,FPV无人机体积小、速度快,传统枪械点杀伤难以命中,霰弹枪的面打击优势却能形成有效拦截网。其矩形缺口式照门与片状准星的组合让瞄准简单易学,配合半自动射击模式,能迅速形成密集弹网,大幅提升拦截效率。
09式霰弹枪的核心技术优势为反无人机作战奠定了坚实基础。独创的枪身与枪托浮动连接技术,通过缓冲簧吸收后坐能量,显著降低了可感后坐力。搭配DBD09式杀伤霰弹内含的14粒钨合金弹丸,在50米距离上散布半径小于15厘米,100米处仍能保证75%以上的弹着点覆盖。
1000米的射程远超国际主流霰弹枪50~80米的标准,使士兵能在无人机逼近前完成拦截准备。机匣顶部及导气箍两侧的导轨可加装光学瞄准镜、激光指示器等配件,进一步增强全天候作战时的目标捕捉能力。
弹药适配性的拓展让09式的反无人机能力更趋完善。除基础的杀伤霰弹外,其还可发射橡皮弹、染色弹等特种弹药,而反无人机专用弹药的搭配成为关键突破点。参考国际主流技术,网弹的“软杀伤”与专用霰弹的穿透力最符合我军需求:网弹能通过展开捕网缠住无人机螺旋桨,专用霰弹则可凭借钨合金弹丸的硬度击穿碳纤维机身。俄军已在实战中改装类似网弹,我军也已开展相关适配训练,让常规霰弹枪摇身变为专业反制装备。
不过这些弹药仍有短板:网弹在强风环境下展开效果受影响,专用霰弹在超100米距离后精度会明显衰减。俄乌战场的经验更值得警惕,乌克兰士兵在扎波罗热等地区日均遭遇100-200架无人机,即便使用霰弹枪,50米内的拦截成功率仍有限。这促使我军构建“软杀伤+硬拦截”的复合体系:09 式霰弹枪作为最后一道防线,与电磁干扰枪、便携式探测雷达等装备配合,形成多层次反制网络。
目前,09式的改进方向已逐渐清晰。针对弹药缺陷,科研人员正提升网弹的环境适应性,优化专用霰弹的弹道设计以延伸有效射程。结合其模块化设计优势,未来还可整合更先进的战术瞄准设备,进一步缩短目标响应时间。而班组列装数量的增加,也意味着相关战术训练正全面铺开,让士兵熟练掌握 “发现-瞄准-射击”的快速反应流程。
从填补国产军用霰弹枪空白到成为反无人机利器,09式的转型之路折射出我军装备发展的实战化导向。在小型无人机威胁日益严峻的今天,这款经过实战理念淬炼的装备,不仅让老旧武器焕发新生,更构建起单兵层面的低空防御屏障。
随着弹药技术的持续升级与作战体系的不断完善,09式霰弹枪必将在未来战场中,以“近战大杀器”的新身份持续发挥关键作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