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7 19:24

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进厂,玩的是概念吗|预见AI+

远在北京的操作人员通过超视距遥操,控制上海发布会现场的精灵G2精准射中飘动的气球,它甚至还能乒乓颠球和射箭……

直播中,工程师使用超视距遥操射破气球 受访者 供图
16日,智元机器人发布新一代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智元精灵G2。精灵G2以工业标准打造,搭载高性能运动关节、高精度力矩传感器,集成先进的空间感知系统,支持快速学习部署,同时具备多模态语音交互能力,在工业、物流、导览等多场景通用。
应用:
人工触及的环境都能无缝切入
手臂有7个自由度,操作空间超过人类:能蹲下摸地,也能伸手够高;能完成90度弯腰和侧弯;腰部更能180度回转,无需转动底盘即可取身后物品,在狭窄空间作业更灵活……
发布会现场,智元通过四路实时连线,展示了精灵G2已进入部署阶段的四大真实场景案例。在汽车零部件生产车间里,精灵G2正被应用于汽车安全带锁芯的生产流程,与人工配合,完成安全带锁芯压紧、物料搬运等操作。

智元精灵G2正将汽车安全带锁芯送入压紧机 受访者 供图
这种高自由度设计的机器人,在部署时已经不用改造现有产线。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说,正因为腰部和手臂的多自由度设计,G2能精准复刻人类工作姿态。只要是人工能触及和作业的环境,它都能无缝切入,例如汽车零部件产线可直接上岗,大幅节省部署和改造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工厂自动化发展到今天,还有多少空间留给人形机器人?对此,姚卯青介绍,尽管工业很多环节已实现高度自动化,但依然还有两大难点,一方面,仍有大量工人是在非标岗位操作,另一方面,即使是面对自动化产线,工厂在衡量投入产出时也非常纠结:一旦更换产品,整个产线也要进行更换,对品类较多的代工厂而言,成本高、部署周期长。
“用人形机器人是希望它能够像人类员工一样,接到整个产线中去,即便更换产品品类时,也不需要舍弃原有投资;可以像培训人类员工一样,让人形机器人经过短暂培训后又重新上岗、适应新的工作内容。”姚卯青说,希望精灵G2能够把人类从重复、繁重、危险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专注于更具创造性的工作。
那么,如何计算人形机器人的经济账?姚卯青认为,这取决于机器人的服务年限设计,比如一台机器人的服务年限为2到3年,在这样的背景下,算上缴纳的五险一金、福利等,一名员工的费用在七八万元左右,而在一些制造业工厂,往往需要一天两班倒、三班倒,两班工人工作两年,支出在30万元。
相比之下,伴随着规模化量产,机器人的成本还可以迅速降低,比如开模等成本就在不断优化,投入两年服役的机器人,可以逐步取代一到两班以上,如果三班倒的工人,在成本上可以持平,甚至比原来人力支出还低,“其实海外的人力成本是要远远高于国内市场数倍”。
姚卯青补充说,工厂工作环境非常枯燥,往往需要在固定时间点重复执行某一个动作数百遍,甚至休息时间也有严格规定,因而很难招到年轻工人,更关键的是,对于消费电子这样的大批量出货的行业来说,还面临产品一致性挑战,如果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显然是非常不利的,而机器人没有情绪、也不会跳槽,可以很好地保证产能以及品质一致性。
量产:
组建生产线实现工业级一致性
把机器人从实验室推向工程化量产,中间还有很多看不见的“鸿沟”,目前,智元也考虑到这点,着手推动从“手搓”到组建生产线。
目前,精灵G2历经130余项部件及多项整机极限测试,覆盖-15℃至50℃高低温、静电防护与紧急刹停等严苛场景,确保其关节、底盘等核心模块的耐久与稳定。这套工业级测试体系旨在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省心的自动化体验,有效实现降本增效。
姚卯青说,机器人企业由于发展阶段不一样,质量参差不齐,例如在一些展会或者比赛现场,不时需要人员频繁在后台运维、支持,但这也意味着,肯定无法在工业场景落地。
“最重要的是,我们做到工业级的品质和稳定性,以及一致性。”姚卯青说。
为了让机器人能够胜任工业任务,精灵G2使用高精度力控臂,基于真机强化学习算法,仅耗时一小时即可学会内存条插接这类精密且柔性的操作任务。
续航和补能也成为一大关键。“机器人运行一小时,然后充电几小时,那肯定是没法支持工业落地的,精灵G2目前支持自主回充,当没有电了,它自己会回充电桩充电和换电。”姚卯青说,G2还配备双电池,支持热插拔不断电换电,能保证持续运转。
姚卯青介绍,人形机器人的生产,几乎是按照汽车生产的标准在进行。无论是单工序检测、零部件检测、来料检测还是整机下线、生产线末端检测,智元可能是行业唯一具备完整标准检测的。
落地:
找准行业痛点摒弃“虚火”
就在16日当天,智元机器人与均普智能在宁波联合举办智元精灵 G2 线下全球首发暨投产仪式,并同步开启与均胜电子过亿元采购合同的首批交付商用,正式落地汽车零部件制造场景。此前,精灵G2也已斩获龙旗科技数亿元订单,切入消费电子精密制造核心场景。
姚卯青强调,随着首批商用交付的启动,这款集顶尖硬件、强大AI与工业级可靠性于一体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将快步走入千行百业,智能机器人规模化应用时代已经到来。

不过,在人形机器人行业,是否有多少订单存在“虚火”?姚卯青就指出,用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从事高负载、长续航和高节拍作业,“概念成分会多一些”。
按人类平均身高,从1米6到1米9之间,方可被认定为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几个月前,非常流行双足机器人在车企搬箱子,如果真的去实地调研,应该都知道这是一个不太合适的方案,因为机器人的续航、稳定性、速度等,都比较难胜任工厂的高强度要求。”姚卯青说。
而针对室外的一些场景,人形机器人也同样颇具挑战,例如,从防护等级而言,人形机器人还要接受防尘、防水等要求。
在场景落地过程中,共创就显得尤为重要。姚卯青谈到,机器人企业与场景方可谓是双向奔赴,要结合需求方产线能力,进行联合研发和集成,把机器人集成到现有数字化系统并进行智能化调度管理,他透露,智元提供标准化的硬件软件和算法,集成交付和售后运维则会通过第三方合作伙伴进行。
采写:南方+记者 郜小平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作者】 郜小平
南方产业智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进厂,玩的是概念吗|预见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