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6 20:39

月球盖房是胡扯?中科院炸水制氧已破局!航天技术竟能惠咱老百姓


网络来源
“在月球上盖房子?这不就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吗?”
其实我国的月壤3D打印技术早就突破了,用太阳能把月壤熔成“月壤砖”,强度比普通混凝土还高两倍,未来月球基地建房修路都能就地取材。
生存问题也有解法,中科院的技术能从月球水冰里提水制氧,还能把二氧化碳转化成燃料,不用再从地球费劲运物资。

网络来源
这些听着特别“科幻”的航天技术,其实已经在往民用领域靠了。
月壤变砖头月球上没有现成的水泥和砂石,要盖房只能利用当地的月壤,但月壤是松散的土状混合物,怎么把它变成坚固的建筑材料?

丁烈云院士团队给出的方案是“就地取材”,甚至连粘合剂都不用从地球带,完全依靠月壤本身实现成型。
首先得解决原材料的问题,地球上没有真实的月壤可供研究,团队就用长白山火山灰进行改造:先清洗烘干去除其中的有机质。
信息来源:如何在月球上盖房?如何把空气“变”成“绿色汽油”?答案就在今天这场顶级科学盛宴


碾碎后按照阿波罗计划公布的月壤成分补加相应矿物,最终复刻出成分接近月球土壤的模拟月壤。
接下来是烧制环节,把模拟月壤放进真空热压炉,模拟月球的真空环境,经过24小时就能烧制出一块月壤砖。
这个过程里藏着不少技术难点,月壤中各种矿物的熔点不同,必须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温度,既能让砖块成型,又能保证足够的强度。

更关键的是要遵循“原位建造”的原则:不能携带烧碱、硫磺等粘合剂前往月球,必须依靠月壤自身的矿物反应实现凝固。
目前团队已经摸索出两种可行方案:一种是用3D打印技术直接挤塑成型。
另一种是烧制出带榫卯结构的砖块,让机器人像搭积木一样进行拼装,之后再用3D打印技术加固连接处。

2024年9月有消息称,这批月壤砖在地面测试中的硬度超过了普通混凝土。
但真正的考验还在月球,毕竟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目前实验室还无法完全模拟这一环境,最终的工艺标准还得等未来在月球原位烧砖后才能确定。
“炸水”制氧新突破盖好房子只是第一步,要让人在月球上生存,水和氧气这两大刚需必须解决。

2025年10月14日传来好消息:中科院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发的“群针式制水系统”已经完成样机测试,这套系统能直接从月壤中提取水并制备氧气。
月球南北极的阴影坑里储存着水冰,提取方法十分直接:把带有加热功能的探针插进土壤,像“插针”一样将冰加热成水蒸气,再通过冷凝装置回收成液态水。
单台设备每小时能提取10到50克水,看似不多,但据测算,处理一吨月壤提取出的水,足够50个人饮用一天。
信息来源:月球上修路盖房子,可以就地取材?(探一线)


这些提取出的水用途广泛:净化后可直接饮用,洗漱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后还能循环利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电解制氧。
将水电解成氧气和氢气,氧气供人呼吸,氢气则能作为燃料使用,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制氧思路:直接从月壤中的氧化物里提取氧气。

通过高温熔融月壤后进行电解,每小时能产生一升氧气,刚好满足一个成年人的呼吸需求,而这一过程产生的副产品还能用来制造铁合金工具和陶瓷玻璃防护板。
这些技术并非停留在理论阶段,嫦娥八号预计在2028年前后就会携带相关验证装置登陆月球,届时将实地测试产水制氧技术的实际效果。
月球种植与资源循环早有预案有了房子、水和氧气,吃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其实航天团队早就开始了月球种植的相关试验。

目前研究的重点是选择短周期、耐辐射的植物,比如生菜、小麦等,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利用月壤中的矿物元素为植物提供养分。
更具前瞻性的是“资源循环”的思路:将人的排泄物、植物秸秆经过处理后,转化为种植所需的肥料,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还能辅助净化空气。
信息来源:月球上能种植吗?中国科研团队发现三种细菌组合可提升月壤肥力


虽然目前这些试验还在地面模拟阶段,但核心逻辑已经十分清晰——尽量减少对地球补给的依赖,依靠月球自身的资源实现闭环生存。
可能有人觉得“月球离我们太遥远,这些技术和普通人没关系”,但实际上,很多航天技术早已“下凡”,悄悄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2025年4月国家航天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已经突破2.5万亿元,不少航天技术就藏在我们身边。

在水净化领域,月球上的水循环技术直接推动了家用净水器的升级。
以前的净水器滤芯更换频繁,现在采用航天级反渗透膜和废水回收技术后,不仅过滤效率大幅提升,废水利用率也从原来的30%提高到了70%以上。
目前市面上多个主流净水器品牌都已应用这项技术,不少家庭反馈换滤芯的频率明显降低,用水成本也省了不少。

农业领域的变化也十分明显,近年来,商业SAR卫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卫星获取的农田水分热力图,农户能精准掌握土壤墒情,避免盲目浇水。
数据显示,采用这种精准灌溉方式,平均能节省40%左右的水资源,同时还能提升作物产量。
在航天育种方面,经过多年培育,阜航麦1号、航豇2号等多个优良品种已在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大面积推广。

其中阜航麦1号每亩平均产量比普通小麦高出100多斤,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也更强,深受农户欢迎。
通信方面的改变更是有目共睹,随着低轨卫星星座建设的推进,卫星通信在偏远地区、应急场景中的应用不断拓展。
2025年以来,国内已有多个地区通过卫星通信解决了山区信号覆盖问题,部分户外作业团队也开始使用卫星终端保障通信畅通。

比如在一些地质勘探现场,工作人员能通过卫星实时传输数据和画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就连天气预报的精准度也得益于航天技术的发展。
云遥气象星座每天会向气象局发送1.5万条数据,涵盖云量、温度、湿度等多个维度,为台风监测、暴雨预警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5年夏天南方遭遇暴雨时,相关部门提前3天就发布了预警信息,帮助多地农户及时抢收玉米、水稻等作物,有效减少了经济损失。
据统计,借助气象卫星数据,我国暴雨预警准确率已提升至90%以上,台风路径预报误差也大幅缩小。
结语2025年10月16日,也就是今天,那三块月壤砖依然在空间站外接受着太空环境的考验,而在地面上,中国的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已经超过500家。

蓝箭航天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火箭回收技术的不断成熟。
未来3年航天发射成本有望降到每公斤3万元以下,这意味着月球探测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普通人接触太空的门槛也会随之降低。
回头看“月球盖房”引发的争议,其实和当年有人质疑“太空育种没用”如出一辙。

如今,我们吃着航天育种的蔬菜、用着航天技术升级的净水器、依靠卫星进行精准农业种植,这些都是从看似遥远的航天探索中结出的“果实”。
嫦娥八号将在2028年登陆月球验证各项关键技术,或许再过二三十年,月球基地就真的能建成。

而在这之前,航天技术还会不断落地应用,持续改善我们的生活,这大概就是探索太空的真正意义——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惠及当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月球盖房是胡扯?中科院炸水制氧已破局!航天技术竟能惠咱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