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6 20:39

中国稀土“王炸”出手!打痛美国也打醒全球,我们也要“提价值”

前言近日,一纸来自中国商务部的公告,在全球高科技产业链中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宣布将全面收紧稀土出口管制,并史无前例地将含有中国稀土成分的境外半导体产品也纳入了监管范围。
这一被外界普遍解读为对美国科技封锁的强力“反制”,瞬间让全球从芯片制造商到电动车巨头的神经都紧绷了起来。
为何稀土能成为中国手里的“王牌”?这记重拳会伤害到我们自己吗?

全球产业链慌了稀土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却是 “工业必需品”—— 造 AI 芯片要它,做电动车电机要它,连精密仪器里的关键零件都离不开它。
而中国手里攥着的,不只是稀土矿,更是 “卡脖子” 的产业链能力:全球 70% 的稀土是中国开采的,90% 的精炼加工也在中国。就算美国、澳大利亚有矿,也得运到中国加工成能用的高纯度材料。

这次管制专挑 “硬骨头”—— 中重稀土,像铽、镝这些,是造高性能设备的关键。更关键的是 “长臂管辖”:哪怕芯片在国外生产,只要用了中国稀土,想出口就得中国批。
这招一出,效果马上来:亚洲稀土现货当天就贵了 15%,成本一下就上去了;再看库存,美日韩不少企业查完自家仓库就慌了,因为他们手里的稀土顶多撑两个月,要是接下来拿不到新的稀土,生产线可能就得停。

最直接的还是下游产品成本,首当其冲的就是 AI 芯片和新能源车。AI 芯片是手机、电脑、服务器的核心,它的成本一涨,这些电子产品后续可能就得跟着涨价,新能源汽车也是同样的道理。
以前总说中国在科技领域被动,这次通过稀土让全球看到,我们在产业链上也有 “别人离不开” 的东西。但光看短期不够,得想想这招能不能长期管用。

为啥没一直硬下去?翻一翻过去的事,会发现中国不是第一次用稀土做文章。2010 年,为了反制日本,中国限制了稀土出口。消息一出来,全球企业都慌了,可后来才发现,实际情况没那么紧张:日本产业没受太大冲击,该生产的还能继续,中国这边的稀土出口也没停多久,很快就恢复了常态。

到了 2023 年,中国对镓、锗这两种关键材料实施出口管制,情况也类似。管制刚出来时,镓、锗的价格一下就涨上去了。可没等多久,价格又慢慢掉了下来,没能一直维持高价。
为啥会这样?其实是中国稀土产业有个 “软肋”:我们虽然擅长把稀土矿加工成材料,但很多能卖高价的高端产品,核心技术还得靠进口。自己造不出最顶尖的产品,就只能赚 “加工费”,没法在高附加值环节说话算数。

另外我们的稀土矿不全是自己挖的,有一部分得从国外进口;而且加工好的稀土材料,大部分要卖到海外市场,国内消化不了这么多。
这就导致一个尴尬的情况:你想通过限出口施压,可这边刚限制,那边国外企业要么赶紧找其他国家的稀土来源,要么减少从中国买加工品;而国内靠出口稀土吃饭的企业也受影响。

中国这次管制,确实打痛了西方,但也把他们彻底 “打醒” 了。现在全球都在加速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就怕下次再被 “卡脖子”。

美国直接砸钱扶持本土企业,给了 MP Materials 公司 4 亿美元,目标很明确 —— 到 2028 年,从稀土挖矿、提炼到造磁铁,全流程都能自己搞定。
这家公司本来就运营着美国唯一在产的稀土矿,现在有了政府资金,还和苹果签了协议,专门供应美国造的稀土磁体,就是要把供应链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欧盟和日本动手更早,早就开始布局。之前欧盟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有 60%-70%,现在已经降到了 46%;
日本更夸张,从 90% 的高依赖降到了 60% 以下。为了彻底稳住供应,它们还专门设了专项基金,一边搞本地的稀土精炼厂,一边研究从废旧电子产品里回收稀土,把 “垃圾” 变成 “矿山”,减少对外采购。

更要命的是技术突破:美国 DARPA、剑桥大学这些机构,正在研究不用稀土的材料,比如用微生物提炼稀土,或者造不含稀土的电机。一旦这些技术成了,对中国靠加工稀土的优势肯定有影响。

给稀土“提价值”以前为了赚快钱,不少地方乱采乱挖,污染了环境,还只卖初级产品,跟 “卖土” 差不多,被外媒说是 “绿色能源的黑色伤疤”。

如今国内已经有企业在试:从废旧电动车电池、旧手机里回收稀土,既环保又能减少对外依赖;还有企业在研发自己的高性能稀土材料,不用再买国外技术。
这些才是长久之计,等我们能造出别人造不了的稀土高端产品,掌握核心技术,就算别人有 “备胎”,也离不开我们。

稀土这张“王牌”,打出去固然解气,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它留在手里,变成推动自身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支点。
只有当我们的稀土,不再仅仅是一种资源,而是一种无法被替代的技术和价值时,中国才能在这场全球科技博弈中,赢得最终的、不可动摇的胜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稀土“王炸”出手!打痛美国也打醒全球,我们也要“提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