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5 19:44

从模型到AI原生设备,消费电子的新故事正在展开......


现在的市场。。。先抱抱大家~
但路还得往前走,定定神,该做的研究我们继续做。
这次轮到消费电子。
上周五到现在,消费电子板块同样热闹不断,频频登上财经新闻头条——高通被立案调查,闻泰科技海外业务受阻。
不过,如果把视角拉远一些,会发现短期波动之外,行业内部也确实在出现一些更值得关注的变化。把握住了,也许会从容一些。
比如上周,OpenAI年度开发者大会Dev Day如期而至。与往年不同,今年的重点不再仅仅是模型更新或功能升级,更像是对整个软件生态与终端形态的一次重新定义。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环节,是苹果前首席设计师Jony Ive与Sam Altman的对谈。他们的对话不仅印证了早前“OpenAI正在研发多款硬件产品”的传闻,也引发了大家对未来科技形态的深层思考。
其实,双方的接触早在三年前就已开始,而今年5月,OpenAI 正式以65亿美元收购了Jony Ive的团队。
从两人畅谈的AI硬件愿景中,可以感受到:这类致力于改善人类与技术之间“糟糕关系”的设备,或许正是戳破当前“AI泡沫”担忧的一种可能路径。

AI硬件浪潮中的价值重构
过去几年,科技巨头纷纷在终端层面启动新一轮布局——AI芯片下沉、操作系统升级、交互方式重构。AI不再只是软件层的算力竞争,而是在重新定义“设备”本身。
前段时间在招商证券的研报中看到一张整理得比较清晰的表格,我在其中补充了最新信息后分享给大家:

从这张表中,多少能感受到,OpenAI似乎是这场变革中最激进的玩家之一。
如果说苹果曾通过iPhone重新定义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设备起点,塑造了整个互联网的分发逻辑,那么OpenAI正在尝试定义一个新概念——AI 原生设备(AI-native device)。
这不是简单地在原有设备上“嵌入AI”,而是一次自底向上的系统性重构——硬件、操作系统与模型从一开始就为AI而设计的。
AI原生设备本质上是对“人机关系”的再定义。从手机时代的“人找服务”,到 AI 时代的“服务懂人”,入口从屏幕迁移至生活本身。
最近关于“AI Bubble”的讨论很多。对大多数人来说,如果大模型无法真正落地,实实在在地改善日常生活,那么再智能的模型,也可能只是资本炒作的泡沫。
实际上,部分智能穿戴设备的增长已经显现势头,比如今年关注度较高的智能眼镜。
根据IDC9月发布的《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眼镜(Smart Eyewear)市场出货量255.5万台,同比增长54.9%。
同时,IDC 预测,2025 年仅中国市场的智能眼镜出货量就将达到 284.6 万台,同比增长 116.4%。

当然,目前的智能眼镜还谈不上非常成熟。至少对我这个高度近视带散光的小编来说,日常使用中仍有不少痛点,比如重量、续航等等。
不过,尽管我们还无法判断AI端侧产品的最终形态和体系,但这场硬件端革命的影响,已经沿产业链扩散开来:
上游芯片端,AI SoC(人工智能系统级芯片)成为新的增长点,多家厂商加速在端侧集成NPU与GPU单元,以支持更复杂的推理任务。
中游模组端,摄像头、光学镜头、传感器、散热、电源管理模块需求显著提升,新材料与封装技术持续升级。
下游整机端,代工厂的角色更是在发生变化。过去,这些厂商主要执行品牌设计,议价能力有限;而在AI硬件时代,AI厂商普遍缺乏硬件经验,供应商有机会深度参与产品定义与方案设计,从制造者升级为共创者。
回到OpenAI的产品布局,据The Information报道,立讯精密已获得至少一款OpenAI设备的组装合同,歌尔股份则有望提供声学模块与扬声器组件。
虽然消息尚未得到官方确认,但如果这些合作落地,意味着这些核心厂商有望率先受益于AI硬件浪潮,成为AI生态下新的关键支撑环节。
因此,这场AI终端的演化不仅是一轮产品更替,还是一次价值链的再平衡,有望推动整个消费电子产业链需求加速增长。

布局工具对比
谈到布局工具,上个月苹果发布会时,我们做过一张高浓度“果链”指数权重全景图:

其中包含了市场上主要的三只消费电子类指数:中证消费电子主题指数(931494)、国证消费电子主题指数(980030)和深证消费电子50指数(399281)。
从历史走势看,三只指数的整体趋势相似,但细节上仍有差异。

数据来源:Choice,2020/10/09-2025/10/09
首先,指数编制上,国证消费电子指数和深证电子50指数在选样范围上有所不同,前者覆盖“所有A股和红筹企业发行的存托凭证”,后者仅涵盖深交所上市的A股。
中证消费电子指数的选样空间与中证全指保持一致,选样方式更为细致,在行业筛选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包括以下细分领域:
(1)元器件生产:处理与存储芯片、PCB/FPC、功能部件、结构件、电池等;
(2)整机品牌设计及生产:ODM 厂商、OEM 厂商、品牌厂商等。
也正因如此,三者在行业分布和成分结构上呈现明显差异。
根据申万三级行业分类,中证和国证消费电子指数的前三大行业均为:消费电子零部件及组装、数字芯片设计、印刷电路板。而数字芯片设计在深证电子50指数中占比则较小,仅为3.75%。

具体到前十大成分股,电子50指数与国证消费电子指数的差异主要源于选样空间,非深交所上市的个股未纳入前者。
中证消费电子与国证消费电子的核心差异,则主要体现在半导体与PCB两大方向。在中证消费电子指数中,中芯国际、寒武纪、澜起科技等半导体个股权重较高;而在国证指数中,胜宏科技、东山精密等PCB龙头占据更高权重。
权重结构方面,中证消费电子指数分布更均衡,其第一大成分股立讯精密的权重也未超过 10%。

历史表现方面,受益于近期的半导体行情,中证消费电子指数表现较好,即使上周出现回调,近一月涨幅仍达 17.46%,今年以来涨幅已突破 50%。

虽然从历史表现来看,中证消费电子指数的涨幅确实更亮眼,但我个人最终选择了国证消费电子指数,目前跟踪该指数的ETF仅有一只——消费电子ETF(159732),最新规模为42.19亿元(截至10月10日)。
主要还是因为它的成分更聚焦中下游产业链,像PCB、模组、整机代工这些环节,与终端消费需求的联动更直接、主题纯度也更高。相对而言,中证消费电子中包含了一些上游芯片公司,波动更多受半导体和AI产业周期影响,与消费电子本身的景气逻辑并不完全一致。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仅供参考,大家在选择时可以结合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来思考。

写在最后
在对谈的尾声,Jony Ive坦言,尽管“生产力”很重要,但他更希望这些工具能“让人感到快乐、满足、平和,减少焦虑与疏离感”。
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这种能融入生活的落地设备,或许才是消解AI泡沫担忧的关键。
当然,前路依然充满挑战。AI技术的快速迭代对硬件研发提出了极高的应变要求,但这也恰恰提供了一个相对包容、平等的竞争环境。
互联网时代的早期,没人能预见一块小小的屏幕会承载如此多的可能性。如今,我们同样无法预判AI技术最终会以什么方式、什么形态渗透进日常生活,但无疑,这是一个值得期待且潜力巨大的方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模型到AI原生设备,消费电子的新故事正在展开......